笔趣阁

无线文学>我在大秦种田养家 > 第186章 旱灾再临策不同深井配泵解危局(第1页)

第186章 旱灾再临策不同深井配泵解危局(第1页)

小娥冲进来时,麦穗正把那张批文铺在案上,指尖顺着“准”字的笔画缓缓划过。她没抬头,也没动。

“麦穗姐!”小娥喘得厉害,额角沁着汗,“县衙差役刚走,说郡守召了里正,问咱们夜读会还有多少规矩没报上去……他还说,要调全部册子。”

麦穗的手停住了。她慢慢收回手指,将纸折好,塞进鹿皮囊底层。那里已经躺着一张画满交叉线的桑皮纸,边缘磨得毛。

她站起身,挎上囊,推门出去。

太阳已升到树梢,晒场上尘土被踩得结实。几个妇人蹲在东厢前翻晒豆种,见她走过,纷纷停下动作。她没理会,径直走向田埂。

地裂了。一道道口子从坡顶爬下来,像干枯的河床。去年雨水来得早,沟渠还湿着,今年春播后滴雨未落,已有两个月。

她蹲下,指甲抠进土缝,捻了捻。土粒粗硬,一碰就散。远处几口浅井边上,男人女人排着队打水,桶底刮着泥浆声。

她咬住指甲,目光落在脚边一块陶片上。那是她昨夜画土壤分层图用过的,背面还留着炭笔痕迹——三十丈以下,黑泥夹砂,暗流潜行。

阿禾赶来时,她还在啃指甲。

“又旱了。”阿禾站在她身后,声音低,“赵德刚带人去祠堂烧香求雨。”

麦穗没应,只把陶片翻过来,用炭笔在正面画了一条横线。“浅井三月枯。”她写完,再画一条竖线,“深井十年用。”

阿禾盯着那两道线,忽然明白了什么。“你是说……挖三十丈?”

“不是我说,是土说的。”她指着田里裂缝,“前年我们挖到十五丈出水,可那只是表层渗流。这次得往下,找到不动的水源。”

“可一台泵要三头牛的价。”阿禾皱眉,“谁肯掏这个钱?”

“那就让他们算清楚。”麦穗站起来,拍了拍手,“你去准备兽皮,我要列个账。”

半个时辰后,晒场石台前聚满了人。

麦穗站在台上,脚下摊开一张兽皮,上面用炭笔画着井剖面图。她不说神,不提天意,只讲土层、水量、用工。

“浅井每年清淤两次,每季灌溉耗工六人,一人日挑四十担,才够五亩地。”她顿了顿,“若深井配泵,一人看机,一日灌二十亩,十年不塌。”

台下嗡嗡作响。

赵德拄着铜杖走来,脸色铁青。“妇人懂什么凿井?祖宗传下来的法子,十五丈见水就够了!你要挖三十丈,怕是连井绳都拉不断!”

麦穗没看他,只对人群说:“谁出粟,谁先用水。十石起步,多者优先。水泵运转头三个月,按出资比例分配水时。”

有人冷笑:“说得轻巧!万一井不出水呢?”

阿禾这时上前,展开另一张兽皮。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历年干旱损失、人力折算、灌溉收益对比。

“去年大旱,赵家村因集水沟渠少损两成。”她声音不高,却清晰,“若那时有深井,可保八成收成。这一笔账,我算了七遍。”

她指向角落堆着的一袋袋粟米:“麦穗出了十石。现在,谁愿意跟着投?”

没人动。

麦穗也不催。她只是静静站着,左手无意识摩挲着腕上的艾草绳。

终于,一个年轻妇人走出来,放下一袋粟。“我家男人在戍所,地不能荒。”她说完,退到一边。

第二个,第三个……陆续有人上前。大多是家中男丁不在的,或是田多劳力少的。

二十袋粟码成一排时,阿禾低头核对了一遍,抬头看向麦穗:“够了。”

赵德猛地一跺铜杖:“你们疯了!这是拿命去赌一口井!”

麦穗第一次正眼看她。“里正,你怕的是井塌,还是怕我做成?”

赵德语塞。

她不再多言,转身下令:“明日辰时开工。轮班掘进,每两时辰换人。井口设绞盘,绳索每日检查三次。”

第一锹土落下时,天空没有一丝云。

掘井第七日,到了十八丈,仍不见湿泥。

民工们开始嘀咕。有人说这土太硬,再往下怕是石头层;有人夜里偷偷退出轮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