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四合院:十三岁的我被大领导召见 > 第846章 福尔摩斯探案集(第1页)

第846章 福尔摩斯探案集(第1页)

顾从卿推开书店的木门时,门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这家藏在街角的旧书店,墙面上排满了泛黄的书脊,空气里飘着纸张和灰尘混合的味道,像沉在时光里的老故事。

他往侦探小说区域走,指尖划过一本本封皮磨损的书,却始终没找到想找的那本。

“请问,”他转向正在整理书架的店员,对方是个戴圆框眼镜的老先生,“有阿瑟·柯南道尔的书吗?

就是《福尔摩斯探案集》。”

老先生推了推眼镜,眉头微蹙:“柯南道尔?

没听过。

福尔摩斯?

这名字也很陌生。”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我们这儿侦探小说不少,爱伦·坡的、切斯特顿的都有,你说的这位……是新出道的作家?”

顾从卿愣了愣。

“不是新作家,”他解释道,“应该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了,写一个叫福尔摩斯的侦探。”

老先生摇摇头,摊开手:“抱歉,小伙子,我在这书店待了三十年,从没进过这书,也没客人问过。

或许是你记错名字了?”

顾从卿走出书店时,心里仍有些疑惑。

他沿着街道慢慢走,路过一家报亭,顺手买了份当天的报纸,翻了翻文化版面,也没找到任何与福尔摩斯相关的字眼。

这感觉很奇妙,仿佛他记忆里的那个烟斗不离手、擅长演绎法的侦探,在这个时空里被悄悄抹去了痕迹。

回到宿舍后,他翻出自己带的几本英文读物,里面也确实没有相关记载。

每个地方的历史轨迹里,总有些我们不知道的岔路。

或许,福尔摩斯的故事,就是这条岔路上被省略的章节。

这发现让他对眼前的世界多了几分好奇。

如果连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形象都可能“消失”,那还有多少他以为的“常识”,其实并不适用于这里?

他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后面画了个问号。

第二天,他又去了另一家更大的书店,问了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复依然是“从未听说”。

一位年轻店员甚至笑着说:“侦探小说里哪有叫这名字的?

听起来倒像个修表匠。”

顾从卿没再追问。

他站在书架前,看着那些陌生的书名,忽然觉得,自己对英国的了解,或许比想象中更浅薄。

那些从记忆里得来的印象,就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真的走近了,才发现玻璃上的花纹各有不同。

他买了本当地作家写的侦探小说,封面上印着个戴礼帽的侦探,正弯腰查看脚印。

回到宿舍翻开第一页,字里行间的推理逻辑与福尔摩斯截然不同,却也自有其巧妙之处。

“或许,没了福尔摩斯,也会有别的故事填满人们的想象。”

他把那本陌生的侦探小说放进抽屉,打算空闲时仔细读读。

当下,他打算自己把福尔摩斯写出来,毕竟一个知名作家能接触到的阶层和信息都会更高层面一些。

顾从卿把宿舍的台灯拧亮些,摊开一叠稿纸。

笔尖悬在纸上,他闭上眼,努力回想那些阅读过的片段——贝克街221B的壁炉、福尔摩斯指尖的烟斗、华生医生的钢笔……那些零散的记忆像散落的拼图,在他脑海里慢慢凑出轮廓。

“第一章,血字的研究。”

他写下标题,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宿舍里格外清晰。

他刻意用了符合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笔调,描述福尔摩斯初见华生时的敏锐观察,写他如何从一块怀表推断出主人的生平,字里行间透着那种冷静到近乎刻薄的智慧。

写累了,就起身去窗边站站。

伦敦的夜色沉得早,路灯在雾里晕出橘黄的光,倒真有几分像故事里描写的雾都氛围。

他忽然觉得好笑,自己一个外交部的工作人员,竟在异国他乡的宿舍里,写起了异国背景的侦探小说。

可提笔时,又觉得停不下来。

他想起在曾经,每次读到福尔摩斯破解谜案的段落,那种逻辑推演的快感,那种对真相的执着,总让他心潮澎湃。

或许,好的故事本就该跨越时空——

既然这个世界没有福尔摩斯,那让他来把这个侦探“请”出来,也算是件有趣的事。

他写得很谨慎,每天只写一两页,写完就反复修改,不仅推敲情节,更留意语言的节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