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四合院:十三岁的我被大领导召见 > 第845章 外出务工日常1(第2页)

第845章 外出务工日常1(第2页)

还有一些中年人聚在街角,低声交谈着,话题无外乎是哪里又有裁员的消息,哪里的工作机会更少了。

与他交谈过的一些普通民众,也纷纷抱怨找工作的艰难。

一位出租车司机无奈地告诉顾从卿,以前每天的乘客都拉不过来,现在却常常在街头空跑,收入大幅减少,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让孩子暂停了一些兴趣班。

一位超市收银员也说,超市的客流量明显减少,为了节省成本,老板已经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时长,他们家的生活变得紧巴巴的。

顾从卿将这些现象默默记在心里,与他从报纸和经济报道上看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实际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那些报道所呈现的数字。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差异,背后反映出的是英国经济深层次的问题。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目前较高的失业率,本应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会有所下降,但实际情况是,英国的通货膨胀率虽然较之前有所缓解,可物价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去超市购物时,顾从卿发现食品的价格只是略有下降,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甚至还在缓慢上涨。

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依然很高,许多家庭都在为如何节省开支而发愁。

这说明英国的经济在金融方面依然有着很大的问题,或许是经济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又或许是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不佳,导致经济没有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顾从卿深知,经济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民众对外部文化的接受度和兴趣发生变化,也可能会影响到双方在文化项目上的合作与投入。

他决定将这些观察和思考整理成报告,向上级领导汇报,为使馆在制定文化交流策略时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依据。

尽管英国当时的整体经济状况略显低迷,民生之中带着几分不易,但这一年恰逢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基25周年,银禧庆典的氛围如同一股暖流,悄然淌过英伦大地。

为了这场意义非凡的庆典,女王在英联邦地区展开了一场盛大的巡游活动。

所到之处,街道两旁挤满了欢呼的民众,鲜艳的旗帜迎风招展,人们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与自豪。

这场巡游无疑成了彼时英国最受瞩目的盛事,街头巷尾都在热议相关的话题,报纸、广播里也满是庆典的报道。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这样的活动极大地振奋了民众的精神。

即便生活有诸多困顿,只要想到还有女王作为国家的象征屹立着,他们心中便多了一份安定与力量,不至于在低迷中陷入彻底的颓丧。

这让顾从卿生出了不少新鲜的感触。

不过他也清楚,中英两国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在国内,人们心中最崇敬的是伟大领袖,是领袖带领着全国人民披荆斩棘,推翻了压迫与黑暗,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那份情感源于领袖为国家和人民所建立的不朽功勋,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深厚信赖。

而英国民众对皇室的重视,则更多源于长久以来形成的历史传统与对权威的认同。

皇室作为一种延续数百年的象征,承载着国家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在民众心中筑起了一道特殊的情感堤坝,成为维系社会凝聚力的一种独特纽带。

顾从卿站在使馆的窗前,望着远处街道上为庆典忙碌的身影,心中默默思忖着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脉络。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精神寄托,却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支撑着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行。

马车上的女王穿着白色礼服,向人群挥手致意,沿途的民众欢呼着,有人举着“GodSavetheq……”的牌子,眼里闪着近乎虔诚的光。

这场景让顾从卿有些触动。他想起出发前,顾爷爷给他讲过开国大典的盛况,说起伟人站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时,街坊们哭着笑着抱在一起的模样。

那是一种“从此站起来了”的振奋,是对带领国家走出黑暗的领袖的深深信赖。

可眼前的英国民众,他们的热情里,更多的是对一种“延续性”的依赖。

女王或许不直接参与政务,却像一棵根深叶茂的老树,无论风雨如何摇晃,根系始终牢牢扎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一种无需言说的精神锚点。

就像他在唐人街看到的那位老华侨,家里既摆着祖宗牌位,也贴着女王的纪念邮票,他说:“在这儿讨生活,认祖归宗是根,认这片土地的规矩是安身立命的法子。”

使馆的英国雇员苏珊也跟他聊起庆典:“我奶奶经历过二战,那时候炸弹满天飞,收音机里只要传来女王的声音,她就说‘别怕,咱们有主心骨’。

现在日子难,但看到女王巡游,就觉得这国家还稳稳当当的。”

顾从卿把这些观察记在本子上。他渐渐明白,不同的历史轨迹,孕育出不同的精神寄托。

国内的“崇拜”,是对“开创”的感恩——是领袖带领人民推翻旧世界,亲手建起新家园的豪情。

而英国民众对皇室的重视,更像是对“传承”的依恋,在变幻的时代里,那顶王冠、那句“天佑女王”,是他们对抗不安的慰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