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握着笔,在英文版稿纸上添了几行字,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他在描述完饺子的细节后,特意加了一段:“当中国的擀面杖遇上英国的餐桌,当茶香混着烤面包的香气飘出窗棂,所谓差异,不过是包裹心意的不同糖纸。”
停顿了一下,又补了句,“我们捏的不只是饺子,是把‘远方’揉进面团,让每个褶皱里都藏着‘你好’和‘欢迎’。”
放下笔,看着稿子,嘴角扬起一点笑意,这样,应该更贴合些。
英文版的稿子他写得格外细致,特意用了更贴近日常的词汇,像“捏饺子时指尖的温度”“茶香里藏着的故事”,他想让英国读者明白,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中国人对生活的认真。
他还加了段描述:“当英国小女孩把歪扭扭的饺子放进锅里时,她眼里的好奇,和中国孩子过年时盼着饺子出锅的期待,其实是一样的。”
中文版的稿子则多了些感性的细节——他写那位英国官员的女儿如何小心翼翼捧着自己捏的“太阳饺子”,写留学生吃到第一口时红了的眼眶,写同事们围着灶台抢着尝第一锅饺子的热闹。
末了,他加了句:“所谓文化,或许就是把‘我’变成‘我们’的魔法,在面粉与水的相遇里,在茶香漫开的瞬间里,悄悄就成了。”
写完时天已经蒙蒙亮,他把两版稿子仔细叠好,放进信封。
英文版的信封上,他认真写着《泰晤士报》副刊的地址。
中文版的则写着国内一家文化刊物的名字。
稿件写好后,顾从卿并没有立刻寄出。他深知,这类涉及对外宣传的文字,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流程,这不仅是工作规范的要求,更关乎信息的准确性和保密性。
于是,他将中英文两版稿件仔细整理好,郑重地送到了直属领导的办公室。
“领导,这是我针对这次文化活动写的两篇稿子,打算分别投给英国的报纸和国内的媒体,麻烦您帮忙审核一下,看看有没有不合规或者需要修改的地方。”
领导接过稿件,坐在办公桌前逐字逐句地审阅起来。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轻微声响。
过了好一会儿,领导才放下稿件,抬头看向顾从卿,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从卿啊,这两篇稿子写得不错。
内容客观真实,既展现了活动的热闹场景,也巧妙地融入了咱们的传统文化元素,语言表达也很得体。”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特别是这篇英文稿,角度选得好,用外国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了中国故事。
如果能顺利刊登,确实能为促进中英民间的友好交流添一把力。”
“思路很好,”他抬眼看向顾从卿,语气带着赞许,“没有刻意强调差异,反而用‘饺子’‘茶香’这些意象拉近距离,既展现了文化特色,又透着友好的意思。”
他在几处措辞上稍作修改,比如将“异国风味”调整为“共通的生活暖意”,又补充了一句“不同的餐桌,同样的烟火气”。
“这样更稳妥,”领导把修改后的稿件递回去,“既突出了交流的善意,也符合咱们对外沟通的原则。
你这份稿子,不仅能登,说不定还能成为个好由头,让更多英国人了解咱们的日常。”
得到领导的肯定,顾从卿点了点头:“好的,谢谢领导。
我这就去安排。”
……
顾从卿把稿件交上去后,便将这事搁在了脑后。
每天按时处理使馆的日常文书,整理往来函件,偶尔帮同事翻译些英文资料,日子过得规律又紧凑。
这天,使馆要接待一批英国文化界人士,主题是探讨中英民间艺术交流。
顾从卿被临时调去做辅助翻译,负责引导客人参观展厅里的展品。
他穿着合身的中山装,袖口挽得恰到好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跟在带队的参赞身后,语速不急不缓地解释着剪纸的纹样寓意,或是皮影戏的操作技巧。
“这张‘连年有余’的剪纸,其实藏着中国人对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他指着玻璃柜里的作品,目光落在一位英国老妇人身上——她是伦敦一家美术馆的馆长,正对着剪纸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