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菜长得快,下个月就能吃了。等以后安定了,再种点豆角什么的,搭个架子让它们爬,既能遮阴,又能收菜。”
李婶摸着刚撒好种子的菜畦,眼里满是憧憬:“以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菜了。”
半个月后,第一排五间土坯房终于封顶了。
屋顶盖上了厚厚的茅草,用木杆压实,防止被风吹走;墙壁抹上了细腻的泥浆,还开了窗户,糊上了油纸,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屋内的地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门框是用结实的松木做的,打磨得光滑平整,还刷了一层桐油防腐。
这片森林里资源最丰富的就是松木。
“太好了!我们有房子住了!”李婶抱着小石头,第一个走进新房,激动得抹起了眼泪,“再也不用睡漏风的棚子了,小石头终于有自己的房间了。”
小石头在屋里跑了一圈,兴奋地喊道:
“娘,这房子好大!晚上再也不用怕下雨了!”
乡亲们纷纷涌进新房参观,摸着光滑的墙壁,看着明亮的窗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晓站在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这只是第一排,咱们再加把劲,月底前让所有人都住上新房!”
元照正好从矿脉那边过来,看到这一幕,也笑着走了进来:
“不错,这房子砌得很结实。先让带孩子的妇女和老人住进来,他们身体弱,经不起折腾。其他的房子抓紧盖,大家辛苦了。”
“不辛苦!元姑娘才辛苦!”乡亲们异口同声地说道,李婶更是拉着元照的手,不肯松开,“元姑娘,要是没有你,我们哪能有今天的日子啊!今晚俺们杀只鸡,炖鸡汤给你补补!”
元照笑着推辞:“不用麻烦,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咱们的日子刚起步,得省着点,等以后日子好了,再好好庆祝。”
那几只鸡一路被带到这里来有多不容易,她心里很清楚。
她又不缺那一点肉吃,老狼它们每天都会去森林里打猎。
当晚,住进新房的乡亲们还是专门给元照杀了一只鸡,炖了一大锅鸡汤。
李婶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送到元照的棚子门口:“元姑娘,您就喝了吧!一只鸡儿子,不值钱,都是大家伙的心意,您要是不喝,我们心里都不安稳。”
元照看着李婶真诚的眼神,实在不忍心拒绝,接过鸡汤喝了一口。
“谢谢李婶,味道真好。以后大家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随着矿脉开采启动、村落雏形渐显,元照开始牵头完善配套设施。
要的是运输道路。
矿脉在谷心,村落和未来的锻造坊在谷南,两地相隔半里地,必须修一条能过牛车的土路,方便运输矿石和粮食。
晓组织了二十个汉子开挖路面,朱老大带着朱家兄弟赶来帮忙夯土。
“这条路要修三尺宽,能让两辆牛车错开。”元照站在路边,用石灰画了条直线,“从矿脉浅区一直通到锻造坊,再拐到村门口,形成一个环路,这样运东西更方便。”
汉子们拿着铁锹、锄头开挖,将路面平整到同一高度,再铺上一层碎石,朱老大和朱老二扶着石夯,喊着号子用力夯土:
“一夯实,二夯平,三夯能过老牛车!”
号子声在山谷里回荡,石夯落下的“砰砰”声震得地面微微麻。
阿青带着妇女们送来茶水和粗粮饼,见他们累得满头大汗,一位嫂子连忙递上毛巾:“朱大兄弟,歇会儿再干吧,喝口茶,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朱老大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接过茶水一饮而尽:“没事!早修完早方便,明天就能用牛车运矿石了。咱们多夯几遍,下雨才不会泥泞。”
两天后,土路终于修好了。
晓拉着一辆空牛车在上面走了一圈,车轮滚滚,路面稳稳当当,没有丝毫塌陷。
这牛车是村里的老木匠打的,现在没有牛,就只能让晓先当“牛”用。
不过元照已经用朱家兄弟的棕尾鵟传讯回去,很快村子需要的东西,都会被陆陆续续送来。
“成了!这路能过牛车了!”晓兴奋地喊道,乡亲们都围过来看,脸上满是喜悦——等元姑娘说的牛送过来之后,大家运东西再也不用靠人扛了。
另外,锻造坊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元照将地址选在溪流旁,既方便淬火取水,又能避免炉火引燃村落。
朱老二带着朱老三、朱老四砌熔炉底座,“用花岗岩块砌,缝隙里灌满掺了铁砂的泥浆,这样耐高温,还结实。”
朱老二指挥着,手里的瓦刀飞快地抹着泥浆,“熔炉要挖一丈深,这样地心岩浆的温度才能充分利用。”
元照则负责引岩浆,和当初在山庄里的做法一样。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锻造坊很快就被建好。
当岩浆次灌入熔炉时,暗红色的火光映红了整个锻造坊,热浪逼得众人连连后退。
熔炉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岩浆在炉底翻滚,散着灼热的气息。
“成了!熔炉点火成功了!”朱老二兴奋地喊道,眼里闪着光,“有这地心火,熔炼矿石、锻造兵器都事半功倍!”
围观的乡亲们纷纷鼓掌,连老狼都仰头嚎叫了两声,像是在喝彩。
晓走过来,拍着朱老二的肩膀:“朱二哥,以后就靠你了,给咱们打些趁手的农具。”
朱老二嘿嘿一笑:“没问题!等矿石运过来,先给大家打农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