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天人幽冥 > 第156章 三清殿前(第1页)

第156章 三清殿前(第1页)

晨雾如轻纱般漫笼着鹤鸣山,将山间草木晕成一片朦胧的黛色。山脚下的石牌坊前,早已聚了不少前来赴会的玄门之人,正依次接受鹤鸣山弟子的查验,待凭证核对无误,便能沿着牌坊后的石阶,一步步向上进入鹤鸣山道观。

一位四十来岁的鹤鸣山弟子正为一行僧人查验邀请帖与门派信物,他指尖捏着凭证,目光扫过每一位修士时,都带着股不松不紧的审视——毕竟是牵动整个玄门的盛会,山门查验之事,半分也容不得马虎。

一旁的木桌后,还坐着另一位弟子,他道袍的下摆随意搭在石阶上,手中握着一支鸡距笔,正低头在一本玄色封皮的名册上,一笔一画记录着来人的门派、姓名,笔尖划过纸页,出轻微的“沙沙”声。

待所有信息都仔细记录在册,他又取过一旁裁好的黄表纸,将名册上的门派、人数、为者姓名等信息逐字逐句抄录了一遍——笔尖划过纸面时格外郑重。

抄录完毕,他抬手将黄表纸轻轻捋平,确认字迹清晰无误后,才双手捧着递到门派为之人面前,语气恭敬又仔细地叮嘱:“道友可将此纸收好,待上山至道观门前时,交给那边值守的鹤鸣山弟子核对,便可顺利入内。”

那为之人当即拱手还礼,掌心微合,动作间透着几分礼数:“多谢道友费心。”说罢,他轻轻颔示意,便转身领着身后的门下弟子,稳步向着山上而去——一行人步伐整齐,衣袍下摆偶尔扫过阶边的草叶,很快便成了山道上一道渐行渐远的身影。

青鸟走在最前,长眉道人先注意到他背后斜挎的锦袋,看那狭长挺括的形状,内里分明是装剑的剑盒。

再看几人衣着,皆是一身寻常玄色道袍,料子粗糙,既无门派云纹标记,也无半点修饰,显然穿了不少年头,领口袖口都洗得白起毛,边角处甚至磨出了细密的毛边,瞧着陈旧得像是稍一扯动就会破开个洞,混在周围或绣着纹样、或质料考究的道袍里,实在不起眼。

他的目光随即落向青鸟身后三人:打头两个约莫四十岁上下的汉子,神色都透着股久经世事的沉稳。那留着短须的汉子身形壮硕如铁塔,肩宽背厚,一看便知孔武有力。

另一个络腮胡汉子也同样膀大腰圆,肌肉将道袍撑得紧绷,透着股悍劲。唯有后面那位三十来岁的汉子看着稍瘦些,但身形依旧挺拔结实,比寻常玄门之士健壮不少,他背上搭着个半旧的布囊,鼓囊囊地坠着,瞧着装了不少沉甸甸的物件。

看这三人的体态,哪像一般清修打坐的玄门修士,倒更像常年在山野间奔波、风餐露宿的苦行之士。

最末跟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也背着个鼓囊囊的布囊,手紧紧攥着衣角,亦步亦趋地跟着。他正仰着脸,好奇地往山上望去,偶尔收回目光瞟向周围衣袂飘飘的玄门修士,眼底又飞快掠过一丝藏不住的怯意,像只初入人群的小兽。

长眉道人越看越奇怪,这一行人的模样实在古怪,与他印象中道一门“一脉单传、清雅出尘”的样子,实在相去甚远。

身后正排队等候的修士们,听见长眉道人的质问,脚步顿时都顿住了,纷纷望向青鸟几人,眼神里满是探究。连另一侧正在接受查验的僧人弟子,也忍不住频频往这边瞟,注意力都被这边的动静勾了过来。

唯有那身着暗红袈裟的老和尚不为所动,依旧稳稳地将门派信物递向身前的鹤鸣山弟子。那弟子方才也分神瞧了这边两眼,此刻回过神来,连忙双手接过老和尚手中的信物,低头仔细查验,指尖都带着几分慌乱。

而在那群僧人身后,一群手持宝剑的修士也投来疑惑的目光。人群里,几个年轻弟子更是凑在一起低声私语:

“哎,你们可曾听过‘道一门’这个门派?”

另一个弟子轻轻摇了摇头:“天下玄门门派多如牛毛,有个叫‘道一门’的也不奇怪吧?”

旁边又有人接话,声音压得更低:“你们没听清方才道友的话吗?说这道一门素来是一师一徒单传,可他们一下子来了四五个人——依我看,怕不是些可疑之人想混进盛会,故意编了个门派名头吧?”

青鸟脸上却不见半分慌乱,指尖轻轻蹭过袖口的旧纹,微微躬身时姿态从容,既不显得拘谨,也未有半分轻慢。他声音不高不低,恰好能让长眉道人清晰听见:“道长竟还记挂着道一门的规矩,晚辈先谢过道长的留心。其实这事说简单也简单——家师早年云游在外时,曾帮过三位云游同道的急难。他们都是无门无派的散修,常年在山野间探查灵脉、采集灵草,只是一直没个固定落脚处。”

“去年他们寻到我道一门拜访家师,见山里灵泉清润、环境尚可,便暂且住了下来,平日里跟着家师学些基础术法、交流些修行心得。这算不上正经的师门传承,顶多是同道间相互切磋、有个遮风挡雨的去处罢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说着,他抬手轻轻指了指身后的三个汉子。其中那壮硕的短须汉子顺势抬了抬下巴,眼神里带着几分坦荡。青鸟又续道:“这次来鹤鸣山,一来是他们想跟着见见玄门盛会的场面,多学学各门派养护灵脉的法子;二来也是家师特意嘱咐——我年纪轻,没见过多少大场面,怕失了礼数,让他们跟着帮衬着些,提醒我注意分寸。毕竟我道一门人丁素来稀薄,多个人手,也能多份照应。”

接着,他又招手让那十五岁的少年上前一步,少年怯生生地抬起头,布囊边角还沾着点泥土:“这孩子是家师远房侄孙,家里遭了些变故,三月前刚投奔过来。家师说玄门聚会难得,让他跟着来开开眼界,也学学各门派的规矩,往后若真要走玄门这条路,也好有个分寸。”

说着,青鸟从怀里摸出道一门掌门信物,“道长请看,这是家师给我的掌门信物。道一门人少,讲究的是自在,没那么多死板规矩。这三位同道虽没入我道一门的门墙,但常年在一处相处,也算半个自己人;孩子年纪小,带在身边也放心些。这次来,绝不敢给鹤鸣山添乱,只想着多听、多看、多学。”

长眉道人接过那信物,指尖碰着锈迹斑驳的青铜表面,又低头看向那三人一少,思索片刻后,他又回头跟身旁两个鹤鸣山弟子低声说了句,那两个弟子也点了点头,他们知晓——小门派收留散修、带晚辈见世面,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再说这几人身上只有山野间的质朴气,没半点邪气。

长眉道人把信物还给青鸟,语气也松了:“是我多心了。道兄倒是洒脱,还肯给散修同道方便。上去吧,沿途有弟子值守,要是迷了路,问一句就成。”

青鸟接过信物揣回怀里,也没多客套,只拱了拱手:“谢道友体谅。”

转身领着四人走向石阶。

青鸟的目光落在石阶旁立着的一块青石碑上,碑身被晨露润得泛着微光,上面刻着“遇仙梯”三个大字,笔力刚劲,透着几分道韵。再看那些石阶,是大小不一的石条铺就,表面还沾着未干的湿意,踩上去需得格外留意。

青鸟走在最前头,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敲着袖口,心里没什么波澜,只盼着能早些登上山顶——他还惦记着寻到师父师母,还有凤鸣与凤锦,好让他们安心。

石胜几人脚步稳健地紧跟在青鸟身后,目光偶尔扫过沿途山石时,还会指点王仙君看沿途的山石;王仙君走在几人中间,先前眼底的怯意淡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对周遭景象的好奇,不时抬眼望向山道旁的古木与云雾,眼神亮了些。

至于身后那些探究的目光,没过多久便散了去。毕竟这玄门盛会上来往的多是名门弟子、有道高人,谁会真把一个不起眼的小道门,带着的几个散修和半大孩子放在心上呢?

晨雾尚未完全散尽,如细碎的纱絮缠在山间,青鸟几人踩着沾着露珠的青石台阶向上走,裤脚偶尔蹭过阶边的草叶,沾了些湿意。

行至半途,前方人群里忽然传来一道苍老却沉稳的声音,正缓缓介绍着周遭景致:“你们快看,这石阶便是鹤鸣山特有的‘遇仙梯’,顺着老君坡的山势蜿蜒向上,一路直通山顶道观。再看脚下这些青石条,历经数百年往来脚步的摩挲,早已没了最初的粗粝,反倒泛着温润的光泽。”

那声音顿了顿,又指向两侧:“你们再瞧这山坡上的林木——这可不是寻常古松,而是成片的柏树林,好些都有合抱之粗,是鹤鸣山传了不知多少代的景致。”

说话间,晨雾在柏树黛色的枝叶间凝结成细小的水珠,偶尔随着风动滴落,轻轻砸在树下行人的道袍上,晕开一小片浅淡的湿痕。山风掠过柏叶,带着松脂的清冽与山间泥土的厚重气息,缓缓漫过石阶,沁人心脾。

青鸟几人也放慢了脚步,一边循着石阶向上,一边欣赏着两侧的景致。忽然,山顶方向传来一阵清亮的晨钟声,“咚——咚——”的声响穿透薄雾,在山间回荡。

方才那苍老的声音又适时响起,带着几分笑意解释:“这钟声是山顶‘迎真观’的晨钟,每日此时都会敲响。你们仔细听,这钟声后还跟着嗡嗡的余音——那是钟声撞在东侧‘鹤鸣洞’的岩壁上,反射回来的回响,也是鹤鸣山一景。”

青鸟几人跟在前方人群身后,听着那道声音沿途细细解说,原本略显匆忙的脚步,也渐渐慢了下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