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围炉拨霞饭馆伙计们热热闹闹
日子继续过,时常忙碌,偶尔轻松,时间就像流水般过去,成功迈入了十一月。
十一月七日,立冬。
汴京城的温度持续降低,小饭馆的伙计们脱下秋裳,换上棉服。
又一个冬季来临了。
天边开始下起了小雪,虽说不是铺天盖地,却也在一夜过后,让汴京内外都覆上了一层薄薄白雪,远远看去,就像是甜品上的霜糖。
柳金枝犹记得去年她见着白雪之时,还处境凄惨,浑身上下摸不出一两银子,险些饿死。
但如今小饭馆生意不错,家中弟妹有长成。
四季循环更替,日子还是在往更好的方向过。
就像月牙今年已经穿着厚厚的褙子,外面还罩一件披风,手里揣着个暖炉,被柳金枝裹的像颗圆滚滚的球。
而此时,圆滚滚坐在熊熊燃烧的火炉边,正眼睛放光的盯着锅里的几块白萝卜。
这是柳金枝给月牙煮的。
就像是现代二十四小时便利店里卖的关东煮。
萝卜嘛,煮的越久,炖的越烂,就越入味儿好吃。
所以柳金枝让月牙坐在一边烤火,嘱咐她要煮上半个时辰才能捞起来。
月牙嗯嗯点头,乖巧地盯着萝卜不动。
但眼看着孩子馋,也不能一点吃的不给,于是柳金枝就给月牙摘了几个橘子,先把外皮洗一洗,然后靠在火炉边烤。
“这种烤蜜橘可甜了,待会儿外皮烤焦了就捞出来剥开吃。”
柳金枝道。
这种吃法在北方很常见,但月牙没见过,好奇地盯着金黄橘子被火炙烤,表皮滋滋冒出汁水,一股橘香在鼻尖萦绕。
正好这时潘安玉掀起帘子从大堂进了后院,见柳金枝蹲在火炉边烤橘子,笑嘻嘻凑过来:
“东家,有橘子吃?赏我一只吧。”
柳金枝嗔笑一声:“怪行货子,谁的鼻子都没你灵。”
虽是这样说,但最先烤好两个橘子,一个给月牙,另一个就塞给了潘安玉。
“膳房里头还有几个小馋鬼,我待会儿都烤几个,你替我带去给他们吃。”
柳金枝笑着说。
潘安玉剥橘子皮,剥的呼呼烫手,龇牙咧嘴答应:“东家发话,包在我身上。”
然后就挑出橘肉,一口吃在了嘴里,甜滋滋的味道,好吃到眼睛都眯了起来。
想着现在下雪,膳房里头不忙,干脆就蹲在火炉边烤火。
柳金枝见他身上落了一层雪,就拿拂尘替他打,道:“怎么身上落了雪?贪玩啦?还敢来烤火,小心雪化进衣裳里头,冻得你晚上睡觉打颤。”
潘安玉搓着手,笑嘻嘻的:“不是贪玩,我哥说最近打北方来了很多金国人,带了一批肥羊来。我哥正好和其中一个小头领做过生意,低价买了几只好羊。”
柳金枝想起傅钗华说的话,知道这八成是金国使臣的队伍,也就不稀奇,问:
“那你哥唤你过去干什么?”
“这不是过冬了,该吃点羊肉暖暖身子。我哥就叫几个屠夫把羊宰了,给几个生意上来往频繁的朋友松过去,咱们饭馆也有。”
潘安玉顶着一张少年白净、天真的脸,夸张地比划做动作。
“那么大的羊腿,还有那么宽的羊胸脯肉。就那羊下水,也有满满一兜子!”
“东家,咱们这回能饱口福啦。”
柳金枝好笑。
往日潘安玉住在潘家,潘琅寰什么好吃的不给他?现在却为了几块羊肉这么高兴。
“那你怎么打算?”柳金枝问。
想知道潘安玉是怎么想的。
潘安玉挠挠头,笑道:“以前我哥总是忙生意,顾不上陪我吃饭,我就是吃山珍海味也感觉没什么意思。所以这回我想请大家伙一块儿吃,应天爵、项志轩、阿芹娘子、刘彦、几位婶子……大家都来。可以吗?”
原来是想要热闹。
柳金枝明白了,摸摸潘安玉的头:“当然可以,今个儿早些打烊,咱们小饭馆的人聚一聚,吃一顿拨霞供。”
拨霞供,古代版火锅。
据说在南宋淳祐年间,林洪在冬日游历福建武夷山,雪天获兔,却一时不知该如何处理。
时遇一隐士,指导其将兔肉切薄片,以风炉,也就是常用来煮茶的茶炉,烧沸水涮烫,辅以酒、酱、椒、料食用。
林洪照做后,见兔肉片在沸水中翻涌如云霞,格外好看,遂以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将此菜命名为“拨霞供”。
算起来,宋代许多名菜的记录、命名和诞生,都与这位林洪老哥有着密切联系。
这个宋朝虽然不是历史上的宋朝,但不知道有没有类似于林洪这样的人,顺应历史的洪流,和美食的发展,也写出一本《山家清供》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