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山村静得出奇。
尤其余婆婆还是住在村尾,最近的邻居都有一里路,更是安静到过分。
破败的茅草屋里,只桌上一盏油灯。
明晏喝着碗里的稀粥,摸着自己的腰。
瘦得都要拿不稳刀了。
余婆婆给她添了半碗道:“家里没什么吃的,委屈你了。”
“婆婆太客气了,等我回去了,再给您送钱来,或者给您换个好些的地方住。”
余婆婆喝着粥摆手摇头,“我这半截身子入土,不想挪,有钱也没用。”
“留给后人也行啊。”
“唉,那么多子女,不好分。”
明晏笑着和她聊起来,“婆婆有几个孩子?”
“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一个都不在身边吗?”
“两个女儿嫁去了邻村,这里地势不好,孩子们也要生存,就搬走了。”
“婆婆一个人住,怎么没想着去哪个孩子那儿一起?”
“人老了,就舍不得这老屋,不想去。”
“孩子孝顺吗?”
“还行。”
“那我给你钱,你均分四份给他们也可以的呀。”
余婆婆摇头,像是很久没人和她聊天,也絮絮叨叨起来,“均分四份,儿子会说自古以来家里东西都是给儿子的,女儿嫁出去是别人家的,我以前生病的时候,女儿回家伺候了不少时日,要是只分给儿子又寒女儿的心;而且啊,两个儿子均分也不好分,总有人不满意,觉得自己做得多,反正怎么都不对。”
明晏微笑道:“那就给最贴心最能干的孩子。”
余婆婆道:“这样孩子们就不和睦,谁都觉得自己是最好最贴心的。原本大家什么也没有,也就没什么好惦记着抢的,如今爹娘有了好东西,底下的孩子们都想多得一些好处,长此以往,孩子们之间就不和气了。”
明晏脸上笑容渐渐少了,道:“那婆婆就自己留着用。”
“我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身边这种事看了不少,人啊,还是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才团结些,但凡有了好东西,谁都眼红,生怕别人抢了自己的。多少人家的兄弟姐妹为了一两银子一块地吵得老死不相往来的,若是上面的长辈也偏心,更是让人寒心,所以啊,我就这样过着,不去找那个麻烦了。”
“那当时他们离家时,家中的田地怎么分的呢?”
“全卖了换成钱,他们自己商量着来。”
“不吵吗?”
余婆婆笑道:“我要是去管才会吵呢,自小商量长大的手足,他们自己商量好怎么分了,大家都没话说。我是个长辈,掺和进去吧,若是他们不认可呢,会被人说不孝,大家心里存了怨气,家可不就不和睦,如今我什么也不管,乐得清闲。”
明晏看着碗底的粥,问道:“婆婆就不怕底下的孩子乱来?”
“都是那么大年纪的人了,我一个老婆子也管不住。又不是小孩子,还能什么事都找爹娘做主?自己解决吧。”
夜色浓重,明晏躺在比地面软不了多少的床上,辗转反侧。
————
自那日刺杀过后,胥州刺史派了所有官差沿着红湖一路找人。
崔家也将家中所有护卫派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