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妙厨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大笑(第1页)

第二百三十一章 大笑(第1页)

杨太后人老眼花,为了方便她读看,这一篇文章的字体抄得很大,足有七页,每一页的字数都不多。

不仅如此,文中遣词用句格外平实,少有生僻字,甚至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用到任何典故,也无修饰,莫说读书人,就是念给街巷中的老叟小儿去听,也能很轻松地听懂,不需要什么多余的讲解。

行文这样质朴、流畅,让赵昱几乎一读就读进去了。

既然是传,自然通篇都在讲人物、说故事。

故事先说辛奉某某年间如何缉凶犯,“戴月披星,追迹于坟茔荒野之间”。

又说终于得了踪迹,那辛奉如何彻夜奔走,“既晓,遇贼持械于破庙。”

“刃至,奉以臂抗之。”

但这样的行事,绝非没有问题。

他做事不甚守规矩,甚至判决未出,犯人已经落网投降,依旧要行殴打——上官尝劝之,奉怒目而对。

该走的流程,有些没有走,该汇报的工作,许多没有去说,我行我素,甚至于屡次与同僚、上司起冲突,引得衙门里头怨声载道。

但他待人又很仗义。

手下母亲重病,寻医问药无果,他记得自己从前在某某处听得一名病患吃了一副海上方得以痊愈,特地请了假,多方奔波问询,终于找回原处,将那方子买了回来。

上门捉贼,贼人逃遁,只剩贼母抱孙惶然无措,他看不下去,自掏银钱买了饼,因一番打听,知道其母自来良善,只可怜生了个讨债儿子,又嘱托里正帮忙看顾,不要叫老人幼子惊恐生病。

年初上元走失妇孺上百人,他日夜不合眼,到处去找线索,最后那拐逃脱,他领人外出追踪,一日不停,一路抽丝剥茧,寻踪觅迹,总结出拐若干特征。

结果官兵冒功,贼人奸猾,竟得以水遁逃脱,辛奉也受了重伤。

放跑拐,自然是大错,回京之后,衙门照着规矩对他做了处置。

但数月之后,远在滑州,有人因听说了那辛奉总结出来的拐特征,将贼犯吕茂认出,上报于衙门,另又有人由辛奉从前对付吕茂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预备捉人。

文章写滑州如何捉贼,如何排布,不过寥寥几个词,不到十个字,已经描绘得布下天罗地网似的。

但写到这里,笔锋一转,写起了吕茂如何逃遁。

他怎么临时预订船只,换衣服,如何准备,又怎么得人示警及时现不对,立做奔逃,如何将友人小儿作为人质,甚至杀害示警的旧友,最后逃到船上。

至于船间,他如何谨慎小心,最后大放狂言,翻身入水而遁——结果遁进了渔网里,被渔夫们一把拖曳上来。

贼吕茂落网。

而不久之后,京中同外州,许多走丢妇孺逐渐还家。

死里逃生,家人重逢,虽只用了很少的一点笔墨,但足以叫人想象其中场面。

赵昱虽是天子,却也是人。

他跟着故事的走向,一颗心全然被牵动,或愤怒、或感动、或兴奋,等看到吕茂终于落网,虽然早知道这个结果,还是忍不住拍了案,屏住的一口气,终于长长吁了出来。

故事最后,文章的时间线又回溯到辛奉至于延津县养伤时候,有人去问,问他为了追凶落得这样伤重情况,将来多半还要降职罚俸,即便后续再有人把那贼人捉住,对他也并无半分助益——他怎么想,会不会后悔。

“贼落乎?”

“贼落。”

辛奉放声大笑。

看完最后一个字,赵昱只觉心头一紧,鼻头一酸,至于双眼,竟也含泪,泪随字而落。

一整篇文几乎全用白描来写辛奉,哪怕后头写吕茂,吕茂越奸猾、越谨慎、越果断,越说明从前辛奉没捉住他乃是情理之中,即便后头捉住,也多靠了从前辛奉带着许多人辛苦得来的线索。

文中乃是全然中立,同样描出他性格缺陷、行事冒进一干毛病。

但看完这篇文章,所有人几乎都会一面倒地生出一种不平来——为什么?凭什么?这也要降职吗?这也要受罚吗?

可不平才起,又会被文中内容提醒——本就是错的,若是朝廷不按章处置,处事容情,那世上再无规矩可言。

文章看完,人不会愤怒,只会惋惜。

衙门没有错,辛奉或许有错,可那错在寻常百姓眼中,根本不算错,况且世上有些事情,本来也没有所谓对错。

只是太可惜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