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站在废弃气象站的门前,身旁是几个好奇的孩子。
废弃气象站的外墙爬满藤蔓,像是一张绿色的窗帘遮住了过去的记忆。
屋顶上,几块歪斜的反光铝板在日光下闪烁,显得格外突兀。
她走近查看,现这些反光铝板竟然是孩子们用“山语导航”原理搭建的简易日照追踪装置,用于计算上学路上的紫外线强度。
“这是谁教你们的?”林小满蹲下身,温柔地问道。
一个小女孩指着远处的山寨,说道:“奶奶说,以前有人用这个找回家的路。”
林小满没有纠正她的说法,反而感到了一种温暖。
她拿出工具,开始仔细调整反射角度,确保正午的阳光恰好投射在校门口的地面上,形成一个闪亮的箭头。
“这样,正午时分,阳光会指引你们回家的路。”林小满解释道。
孩子们兴奋地围在她身边,好奇地看着她操作。
调整完毕后,她从背包里取出最后一块备用铝罐,递给了小女孩:“下次,你们自己拼。”
陈默坐在电脑前,看着《断线重连》系列档案库的上线页面,心中充满了期待。
他决定将这个项目做成一个开放式档案库,邀请公众上传自己的“技术遗嘱”。
上线日,他收到了数百条记录:新疆老兵讲述如何用铁轨敲击密码传递情报;贵州侗族工匠展示祖传木结构避雷法;
最震撼的是一段录音,来自青海湖畔小学,孩子们轮流朗读《老电机绕线手册》片段,背景音是手摇电机的节奏。
“这些声音,就是历史的见证。”陈默喃喃自语。
他精选了几段记录,将这些声音混编成一交响曲,命名为《锈河》,并联系国家图书馆,请求将其永久收藏。
随着《锈河》的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这个项目,讲述自己的技术故事。
陈默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锈河自己会流,只要有人愿意倾听。”
阿杰站在修车铺门口,看着镇上的孩子用u盘传播楚墨的演讲音频。
他现有人开始尝试将音频嵌入日常设备:电饭煲提示音、公交报站系统,甚至广场舞音响的间奏。
他本来担心这会暴露风险,正准备劝阻,却听见一群老人跟着节奏打拍子,笑着说:“听着像当年厂里广播。”
阿杰心头一热,顿悟到真正的传承不是保密,而是让它变得普通。
他迅回到工作台前,编写了一段开源脚本,允许任何人将任意语音伪装成家电提示音,并命名为“烟火协议”。
“这样,即使有人监听,也不知道这些语音的真实内容。”阿杰自言自语道。
他将脚本上传到镇上的开源社区,孩子们纷纷下载,开始尝试新的创意。
赵振邦的誓言
赵振邦接到通知,上级拟将“锈带复兴联盟”纳入国企改制试点,赋予正式编制与专项资金。
他召集各地代表开会,播放了一段视频:齐齐哈尔工人用报废机床加工农具卖给周边村镇,收入全部反哺学生实训;攀枝花居民用废钢渣铺路,顺带建起露天科技馆;深圳创客空间则起“无主项目托管计划”,专接被企业抛弃的研半成品。
“我们可以接受资金,但不能接受收编。”赵振邦的声音坚定有力,丝毫不留退路。
会议结束,他独自走到厂区老标语墙前,看着剥落多年的标语,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他拿起水泥,一点点补全了那四个字:“自——力——更——生。”
此刻,厂区的广播突然响起,传来孩子们用电器提示音合成的楚墨演讲片段。
赵振邦站在标语墙前,心中升起一股不屈的信念。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轻声说道,转身走进办公室,准备开始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