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妃和赵氏离开后,皇后看着刘嫔道:“如今洽逢天灾,百姓日子困苦,宫里需要人抄佛经为大夏祈福,这事本宫就交给你了,没问题吧?”
虽然是问话,但语气却透露出不容质疑。
刘嫔行礼告退的动作顿了下,知道皇后这是警告她多嘴的事,没多说什么,恭敬道:“多谢皇后娘娘的看重,嫔妾定诚心完成。”
刘嫔既没问要抄写多久,也没问要抄多少,就这么平淡的答应了。
刘嫔离开后,皇后冷哼了声:“这时候倒是会装乖巧了。”
又吩咐黄嬷嬷,让她派人盯着成王的书房,有什么消息及时来报。
走出栖凤殿的刘嫔同样吩咐人盯着书房。
……
陈意映跟着成王进了书房后,成王在宽大的紫檀木椅子上坐下,“说吧,想要什么奖励?”
此时殿门紧闭,只有管家在此,她也没什么好隐瞒的。
“儿媳想要一队人马。”
这是施粥回来的路上想起来的,徐妈妈,采萍她们来的时候,为了避免累赘,也为了安全,她们除了红薯和水稻并没有带太多别的东西。
特别是她精心养育培植的那些植物,怕路上有所闪失,更是一点没带。
那些东西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的爱好,她不可能放弃。
还有就是藏在后山山洞里的粮食,如今天灾不断,粮食无论在哪儿都必不可少。
她虽然有有点善心,不希望百姓过的如此艰辛,但更多的是希望大夏交到魏延庭手上的时候不会千疮百孔,不会内忧外患,不会百姓过不下去起兵造反。
“你胆子倒是大!”成王意味不明的说了这么一句。
“父皇,儿媳要人马自有其用处。”她对此势在必得。
“哦?说说。”成王语气好像很感兴趣,但他眼底的墨色可不像是感兴趣的样子。
“父皇您知道的,儿媳有自己的陪嫁庄子,不大,儿媳后来又买了一点土地,能种的土地加起来差不多有一百五十亩。”
“你想说什么?”
成王耐心很好,并没有打断陈意映的话,而是等她告一段落才问。
“父皇,七皇子在京城如意坊的铺子,里面用的红薯都是儿媳提供的,也就是说这红薯儿媳已经种了一年。”
成王原本漫不经心的面庞,逐渐郑重起来,眼睛眯了眯:“你的意思是,你还有很多红薯?”
“是,儿媳最开始种的红薯最好,亩产五千斤,后面买地比较晚,红薯苗又是从藤子上直接剪下栽种的,所以产量不高……”
不用陈意映多说什么,成王已经大体猜到她收获了多少红薯,他的手不知不觉抖。
“那这些红薯?”成王问的声音都放轻了很多,生怕说重了,惊着了什么。
“都在儿媳的庄子里,这也就是儿媳想要一队人马的原因,边关难民实在艰难,儿媳于心不忍,就想着把那些红薯都运过来,这样不但难民有了裹腹之物,父皇也不必再为粮草愁。”
成王站起身在原地转圈,几十万斤啊,这要是都弄来,他大夏的将士何愁没有粮草,百姓何愁没有过冬的粮食。
“这样,朕把管家给你,再给你一万兵马,你们务必把红薯完好无损的带来。”
“父皇不可。”陈意映阻止,“父皇,想把红薯都运送过来,难度太大,动静也太大,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