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天幕直播朕的恋爱史 > 22上位要烧三把火(第2页)

22上位要烧三把火(第2页)

至于天幕中提及的“西方国家”,想来此时必是蛮荒未化之地。尽管此时的晟朝君臣对遥远的西方具体为何概念模糊,但天幕那句“早于西方数百年”所带来的优越感与文明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

皇帝眼中精光闪烁,嘴角难以抑制地微微上扬。西方“夷狄”之地,文明未开化之所,其学问竟晚于我大晟数百年?

这天幕不仅预示内政革新,更昭示着大晟在文治上,亦将远迈海外,睥睨寰宇!这是圣祖的功绩,亦是整个晟朝江山的荣耀,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作为天朝上国君主的骄傲。

群臣同样与有荣焉,一种“我朝乃天下文明之中心”的集体认知得以强化。之前对新政的些许疑虑,在这种宏大的文明叙事与个人青史留名的诱惑面前,顿时显得苍白而微不足道了。若能参与缔造这远超外邦的文明成果,岂不是身为臣子的无上荣光?

部分人看向黎昭的目光,充满了热切与折服。这位殿下不仅是天幕认定的君主,更是能带领帝国走向强盛、开创前所未有之局面的明主。

紧跟瑞王不仅有官做,更有千古留名的可能。而圣祖表现出的政治手腕也让他们确信,这是一位能成事、也能让追随者获得超额回报的雄主。

而在这一片激荡的情绪中,黎昭作为穿越者,心情却更为复杂澎湃。他感觉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猛地松开,奔涌出滚烫的血液。

他感到自豪,更有一丝历史的恍然。他曾在另一个时空听闻一种论调:为何许多系统化的专业知识著作起源于西方?是因为西方人更聪明吗?

不,不是的。

穿越至此,他深刻感受着这片土地上古人的智慧与深邃。并非不聪明,而是古代的知识体系大多融于庞杂的学说思想之中,侧重于服务国家治理与个人修养,讲究的是经世致用、微言大义,使得许多宝贵知识以分散的、经验诀窍式的形态存在,未能普遍升华为高度抽象化、逻辑严密的理论系统。

而他,他们,未来做的,就是亲手为这条全新的道路打下第一块基石。

一股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席卷了他。他甚至能“听”到历史长河在此处轰然转向的奔流之声。

他未曾想到,自己未来推动科举改革的举动,竟会成为撬动这套系统理论成型的关键支点!这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震撼人心的伟业。

他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这历史的关键岔路口,凭借自己的双手,去推动文明实现一次飞跃!

或许未来的华国学子们,在学到专业课时,导论部分会郑重写道:“本学科体系奠基之作,源自我国古代《xx》典籍……”

他不知该怎样去分享这份激越的心情,去分享这份洞见历史脉络的震撼与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他想马上见到明臻,想抓住他的手,告诉他:“我们正在创造的,远不止一个盛世!

此刻的明臻,亦在宣纸上缓缓写下“系统化”、“独立成册”,“西方国家”这几个关键词。他不知古今表达是否存在差异,但他是否可以理解为——一套全新的、足以传承后世、自成体系的学问框架,将在他们手中亲手建立起来?这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早已远超一次简单的政策调整,这是在与时间角力。

【而圣祖的第三道圣旨,则是开创文学盛世的另一个根源——兴办开明学宫。理由很充分:既然科举都要加试专业科目了,那总得有个地方系统性地教授这些学问吧?】

此时的众臣,还沉浸在“著书立说,流芳百世”的激荡心情中未能完全平复,思维几乎与天幕的叙述同步。

嗯,没问题,非常没问题!太学、国子监教的都是圣贤经典,自然需要再办一所专门的学府来教授这些加试的实学。

若有必要,他们甚至愿意亲自去讲学,就讲自己未来编纂的典籍,美哉美哉!流芳百世,乐哉乐哉!几乎所有人都顺着这个思路,想象着一派和谐的教育革新图景。

然而,天幕接下来的话,瞬间打破了他们美好的幻想。

【这可给刚刚经历了一波三折、心有余悸的官员们吓坏了!】天幕的语气带着一丝同情般的调侃。

【群臣抓耳挠腮,这开明学宫的名头,听着怎么那么像稷下学宫?那种百家争鸣、思想不受管控的地方?!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他们不敢再硬顶,只好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斟酌着用词,小心翼翼地去问陛下:“不知。。。。。。陛下欲如何兴办此学宫?”

圣祖的回答言简意赅,却石破天惊:“召诸子百家,工巧技艺之师,齐聚学宫,不拘一格,开府授课。”

简单来说就是:朕既要学术型人才,也要技术型人才!学宫面向十二至十八岁的少年招生,在这里,你可以探讨学术得到思想升华,若不想升华也没关系,你可以学到安身立命、赖以吃饭的实在技艺!这可给儒家和世家给气坏了。】

“诸子百家?!工巧技艺?!”有老臣几乎要晕厥过去,手指颤抖。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儒家一家独尊的地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墨家、法家、农家、乃至那些被视为“奇技淫巧”的工匠之术,都将登堂入室,与圣人学说并列于天子倡办的学宫之中!

“这简直是礼崩乐坏!斯文扫地!”世家出身的官员更是面色惨白。他们赖以维系家族地位的,除了经学传承,就是对知识和高深学问的垄断。

如今,圣祖竟要将这些“贱业”和“异端邪说”统统纳入官学,面向平民子弟开放!这无疑是在刨他们世家统治根基!

刚才还做着“著书立说、桃李满天下”美梦的官员们,他们终于意识到,圣祖的改革,绝非简单的政策修补,而是要重塑整个社会,这比单纯的科举加试,要激进和深刻千万倍!

儒家和世家大族,在这一刻,感到了真正的、触及灵魂的恐惧与愤怒。之前的反对或许还带着利益之争,而此刻,已是道统之争!

皇帝端坐,听着天幕所述方才因著书立说和文明领先而泛起的欣然之色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沉的凝重,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

太激进了。

即便未来小十,真有重新平衡百家、引入实务人才的打算,也绝不该如此直接地打出“学宫”的名号,更不该将“诸子百家”与“工巧技艺”并提,如此大张旗鼓。

儒家传承千年,早已不仅仅是思想学说,它与地方宗族、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早已难分彼此。这棵大树的根系,已经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历代并非没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想不到儒家对皇权的把控,试图引入其他思想制衡儒家,但君权神授,伦理纲常。儒家思想的根基与皇权亦是深深捆绑,若意图强行分割,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动摇国本。

其次若任由百家争鸣,届时思想混乱,民间失去统一的道德准绳,皇权的神圣性又将置于何地?

他看向下方虽面色平静,但眼神中已透出坚定之色的黎昭,心中思绪翻涌。此子有打破陈规、开创盛世之志,朕心甚慰。但火候太过,反而焦糊。

他欣赏儿子的魄力,却也担忧其年轻气盛,缺乏足够的政治耐心与迂回策略,还得再想想办法。

皇帝的沉默与紧蹙的眉头,被不少老成持重的大臣看在眼里。他们立刻意识到,陛下对此策亦是心存疑虑的!这让他们在恐慌中,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不,不能简单说是气坏了,而是遭到了空前的、激烈的抵抗!甚至让之前对“科举自检”和“分科取士”都未明确表态的左相,都亲自下场,力谏反对。这个时期的左相仍是那位助高祖平定天下的朱相,一代开国元老,可见圣祖的“过分”。

而就在这僵持之际,我们的探花出场了,也就是后来开明学宫的第一任校长梅枫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