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因为科举考的是什么?是四书五经,是圣贤文章!里面可不教你怎么判案,怎么治水,怎么算赋税。
结果就是,一个状元可能被派去修大坝,一个榜眼可能被派去管刑狱——纯纯的开局一张嘴,办事全靠蒙!
不过也不能如此说,具体执行还是由当时的技术专家胥吏支撑起来的。他们通常是各级政府部门中终身任职、世代相传的专业办事员和技术人员。不得不说,在古代当官,有时候真的挺魔幻的。】
【这就是圣祖陛下上位前,科举取士最核心的矛盾——学用脱节,专业不对口!选拔的是管理人才不假,但你不能对专业技能一窍不通啊,这不就成了“外行领导内行”了吗?】
【所以,圣祖陛下的第二把火,烧向了这个核心bug!他的初衷绝非轻视儒学,而是痛感于专业不对口的人才错配,是对百姓的不负责任,是对国力的巨大浪费。于是他的第二道圣旨,叫做——科举分流,分科取士!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版的“考公选岗+专业科目加试”。】
【具体怎么操作呢?比如,一个学霸小哥,他的志向就是进刑部,当神探,匡扶正义。ok,没问题!除了必考的四书五经公共课,你还得加试“刑科”——把本朝的律法条文给朕背熟、理解透!
想去吏部搞人力资源?加试管理!
想去户部管钱袋子?加试经济、人口、田赋!
想去工部搞大基建?加试水利工程
看,一分流,这不就专业对口了嘛!】
【当然由于一届科举能留做京官的在少数,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钻空子了:啊,我只想做个快乐的地方官,不想留在中央卷,是不是就不用加试了?】
【圣祖陛下摇摇手指表示:少年,你还是太年轻啊!nonono,都给朕卷起来!
你想做地方官?好啊!那你得懂怎么劝课农桑、怎么恢复地方经济吧?来,加试“农科”,别想着躺平。】
【而且,最绝的是什么?在所有加试的科目里,都会穿插出现法律题目!圣祖曾言:“朕不是要他们成为律法大家,但要他们知敬畏、明底线。手握权柄之人,若不知何事会让人头落地,那便是天下最大的危险。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覆盖全体未来官员的“上岗前普法强制教育”,从根子上尽量减少那种“我是父母官,我就是王法”的糊涂蛋出现。这一招,是不是格局打开了?】
天幕关于“科举分流,分科取士”的话语,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泼入一瓢冷水。如果说“科举自检”是方法论的革新,那“分科取士”简直就是动摇根基的理念革命。
以翰林院和礼部官员为首的大多数儒生们,满脸怒气。礼部尚书甚至身体晃了晃,被同僚扶住,颤声道“祖宗之法,祖宗之法啊!取士首重德行,从心性,才能,智力,思辨多方取才,怎就成了学用脱节,谬论,实乃谬论。
如今竟将律法、经济、工巧之术与圣贤之道并列,此举是要刨了我儒学的根啊!”在他们看来,让学子们去钻研律法算数,是对圣贤书的亵渎,长此以往,士大夫的风骨与气节将荡然无存,朝廷官员将与匠户胥吏无异!
然而,在刑部、户部、工部等实务部门,许多官员的眼中却爆发出惊人的光彩。
一位在刑部苦熬多年的侍郎几乎要老泪纵横,他强压激动,对身边同僚低语:“早该如此!早该如此了啊!下官当年进士及第,分到刑部,面对堆积如山的卷宗和浩如烟海的律法,整整三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个不慎判错了案,枉送了人命!如今带新人更是差点给我气得犯了头痛,若有此制,新人有基础,于国于民,皆是幸事!”
此刻在衙门办公的胥吏激动万分,他们深受“外行领导内行”之苦,此策直击痛点,让他们看到了实务部门地位提升和专业化的希望。
一些品级不高、出身寒微或思想活跃的年轻官员,则从中看到了跨越阶层的新途径。
“若我通晓律法,岂不是比那些只知死读诗书的同科更有机会直入刑部要害?”
“我家境贫寒,于经义上难与世家子争锋,或可在户部经济一科上奋力一搏!”新的规则意味着新的赛道和机会,他们内心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实现官场的弯道超车。
【此策一出,自不如“科举自检”那般顺利。朝堂之上,大臣们彻底炸锅了!在那些守旧老臣看来,这无异于变乱祖宗之法,违逆圣人之举。一时间,撞柱的撞柱,请假的请假,甚至出现了半数朝臣集体告假的名场面,企图以此逼迫圣祖收回成命。】
随着天幕的叙述,当下朝堂之中,部分思想顽固的老臣已然面红耳赤,呼吸急促,虽未行动,但目光中的愤慨与不认同几乎要化为实质。
对此,皇帝的眸光骤然冷冽,看向下方神色各异的群臣,这已非简单的政见之争,这是对皇权赤裸裸的挑衅。
然而,天幕紧接着传来的,是未来那位圣祖陛下更强硬、更不屑的回应。
【对于此等胁迫,圣祖陛下表示:完全不care。祖宗之法不就是用来变的,不变怎么发展,怎么进步?
至于撞柱的,尽管撞,太医院随时候着,真撞死了,朕给你青史留名!请假的,既然你们不想上朝,那朕便准你们一年的长假,好好将养,不必来了。等一年后,谁知道朝廷还有没有你的位置了。】
这轻描淡写却杀机凛然的话语,让当下朝堂中那些心怀抵触的官员,瞬间冷静了下来。一年?朝廷机器岂会因缺了谁而停止运转?
【朝廷空缺出如此多的要职,总要有人补上的,这是你们自己不干的,可不是我逼的。于是,圣祖借此良机,大肆提拔寒门干吏,广开恩科。
当然这个时候实行的还是旧制,新制的实行还需准备。生动形象诠释了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这官你不做,自有无数人抢破头来做。】
【这一手,不仅趁机清理了一大批迂腐不堪、阻碍改革的旧派儒生,将朝廷要害职位换上了锐意进取的少壮派与心腹,更借此机会,将那位未来的股肱之臣——明臻,一举推上了吏部侍郎的关键位置,执掌官员铨选之大权!此乃一箭三雕之绝策!】
那些原本还存着抵触心思的官员,此刻只剩下遍体生寒。他们仿佛已经看到,未来的自己若选择对抗,不仅会轻易地被抛弃、被取代,更会亲手将政敌送上权力的快车道!
对于在座诸位的反应,黎昭表示,顺我者昌,逆我者。。。。。。自有后来人。这条未来的道路,虽布满荆棘,但清扫荆棘的铁腕与策略,天幕已然演示得清清楚楚。相信不还会有人那么头铁吧。
【当然,圣祖也绝非任人唯亲、胡乱提拔。这位明臻明大人,可是有着实打实的过硬履历!他于元和二十六年便已进士及第,更是力压群雄,三元及第,夺得了当年的状元桂冠!
只可惜,因其曾在科举舞弊案中出头,触怒了一些人,使得他这个状元郎并未得到高祖的重用。即便出身名门,依旧被投闲置散,仅于礼部担任了一微末吏员。
然,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对未来的明相而言,并非冷板凳,而是绝佳的蛰伏与历练之机!
他凭借自身卓绝的才能与敏锐的洞察力,很快便赢得了每一任上峰的赏识与举荐。更借此机会,辗转结交各部长官,一年转调一部!他就这样,于数年之间,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核心职能、运作流程乃至积弊隐忧,摸了个通透!】
“一年一部,遍览六部……”有官员忍不住低声惊呼,倒吸一口凉气。这需要何等惊人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与人脉经营能力?!这已非简单的状元之才,这是经世济国的实操之才!
【正是拥有如此扎实而全面的历练基础,加之圣祖的绝对信任,明大人才得以在风云际会之时,一举坐上吏部侍郎之位,执掌天下官员的铨选大权!此绝非幸进,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