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熟练地点进常用的几个国际时尚资讯平台,重点搜索那个国外品牌的官方动态。
很快,她找到了那个国外品牌的官方论坛。
页最新布的正是这次争议系列的作品集。
高清大图一张张滑动过去,评论区热度极高。
不少专业买手和设计师都在热烈讨论这个“突破性转型”。
之前那家的设计一直很稳定,风格统一。
可这次推出的新系列,明显不是原来的路子。
这和他们以往温润的调性完全割裂。
更关键的是,在特定圈子里这系列反响极好。
一些知名博主已经开始预测这一系列将在下季度时装周掀起波澜。
而且布时间比她的公开设计早了整整三天。
这一点尤为致命。
在知识产权争议中,时间戳往往是最有力的证据。
如果对方抢先布了类似作品。
即便她是真正的原创者,也很难在舆论上占据主动。
盯着那个时间戳,周淑芬冷笑了一声。
时间把握得真准啊,算盘打得叮当响。
她关掉网页,已经在心里开始盘算对策。
她没有慌乱,也没有冲动。
多年的行业经验教会她,危机中最忌急于反击。
她需要证据链,需要第三方见证。
更需要一场能让公众信服的反制策略。
同一时间,程雨露正坐在电脑前,脸上满是满意。
屏幕上弹出的邮件内容,和给周淑芬的一模一样。
这一切都是她亲手炮制的剧本,连标点符号都没放过任何细节。
上回比赛,周淑芬让她在业内丢尽脸面。
评委当众指出她的作品存在严重雷同嫌疑。
导致她不仅落选,还被取消了两年参赛资格。
从那天起,她就誓要让周淑芬付出代价。
这次,她倒要看看,对方还怎么翻身。
这个国外品牌她是精心挑的。
不是随便找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
而是锁定一个有一定忠实用户基础。
但在主流视野中仍属“小众”的设计团队。
只要一点火星,就能点燃一场舆论风暴。
早在几个月前,她就通过中间人接触该品牌。
以“联合开概念系列”为由,提供了部分修改后的图纸。
对方出于商业合作考虑,未做深度背景调查,便将其纳入新季产品线,并按时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