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过后,“甘棠“与“甘棠小筑“重新开业,生意也是更上一层楼。
甘棠那边,果然如柳致远所料,成了宁越府读书人趋之若鹜的聚集地。
每日里,长衫士子往来不绝,店堂内总是座无虚席,空气中也弥漫着糖水的甜香与淡淡的墨香。
为了让客人们能更安心地在此读书论道,柳致远还与隔壁的无逸斋的廖掌柜商量,从书斋里租了不少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供客人们免费阅读。
不过,这“免费“也是有门槛的——
客人们需在甘棠点上一份糖水,方能在此安坐看书。
这样的合作方式,倒是让廖掌柜颇为意外,连赞柳致远思路新奇。
如此一来,甘棠不仅是糖水铺,更添了几分书斋的雅致,回头客自然更多了。
而且也是因为有了看书的功能,来往的客人进入之后也会下意识的保持安静,生怕打扰了旁人看书。
倘若真有因为学问需要商讨什么,还可以去前台找掌柜申请一个包下某个时间段作为辩经论道的时间。
每当有这样时候,甘棠还会特地挂个牌子提前通知,有些有兴趣的客人也会加入。
那时候,甘棠最是热闹,辩论之声大的街上都能听见,可是却没有人为此露出什么鄙夷之色,反倒是惊叹这些人的才思敏捷,博学多才。
而甘棠小筑那边,得益于李嫣然小姐的带头效应,名气也渐渐也在一些闺阁小姐之中传开。
入冬之前,甘棠小筑已经承接了好几次名门小姐的包场。
每次包场的费用都颇为可观,虽算不得成本高昂,但小姐们却都乐在其中。
因为在这里,没有了长辈的时时约束,她们可以卸下平日的端庄矜持,自在地说笑、品茶、做些女儿家的小游戏,享受难得的轻松与惬意。
吴幼兰看着账本上日益增长的数字,笑得合不拢嘴。
一家人的日子,正随着这两家蒸蒸日上的铺子,越过越红火。
秋风渐紧,宁越府城也染上了几分萧瑟。
临近深秋,宁越府的雨多了起来,淅淅沥沥的,给这座江南古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愁绪。
今年胡大海来的比去年要晚了些日子,不过他的到来依旧收到了柳家的欢迎。
仅仅一年不见,胡大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前的柳家,虽然和去年同样的位置,可是这屋子里里外外却早已不是他去年记忆中的样子了。
院子收拾得干净雅致,院子里除了墙边那棵金桂,墙角还移植了几株梅花,马厩边上跺着的水缸上还有已经谢了的睡莲,伸头看去几尾漂亮的鱼儿正在优哉游哉。
有时候雪里红也会伸头瞅瞅这些小邻居。
屋内的摆件器具似乎也精巧了不少。
胡大海被柳致远引进了正屋里刚坐下,却听见院子里传来说话声,下一秒他便见走进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他一进门看到胡大海,微微一愣,下意识看向一旁的柳致远,问道:“柳哥,这位是?”
周晁如今这是真的喊哥了,柳致远也是接受很快。
“是我一位远亲,特地来看我,先前我不是让莺莺和你说了,让你帮我和先生请一天假么?”
因为胡大海的到来,柳致远打算请上一日的假好生招待一番,周晁听见理由便连连点头,道:“莺莺那丫头不是没有告诉我原因么?我还以为最近秋雨你着了凉不舒服呢”
“知道秋雨寒凉,你来咱家院子也不撑伞?”
吴幼兰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周晁连忙转头就见吴幼兰拎了壶的姜枣茶进屋,招呼胡大海的同时,又让周晁也喝上一碗再走。
胡大海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更是惊讶,瞧着这位与柳家熟稔模样的书生,一看这模样打扮便是饱学之士。
心中不由得再次感慨柳家如今真是大有不同了。
等到周晁走了之后,胡大海端着茶碗,开口却不由得换了称呼:“柳先生,一年不见,您这是……”
“还是喊我柳大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