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透过玻璃窗欣赏着秋日街景,有些人则闲聊着近日八卦新闻。
索伦完全没有兴趣加入其中。真的希望有一家谁都不说话的俱乐部,但凡进入其中就享受安静空间,不用被各种杂音侵袭耳朵。
路过咖啡厅,他只透过落地窗扫了一眼。包括店员总计五十七人,其中大多是熟悉的面孔。是的,这家咖啡厅几乎被白厅的公务员们承包了。
今天却似乎少了点什么。
是少了一个人。本·奥利弗,那个饭后雷打不动必须要喝一杯咖啡的二十六岁男人不在。
索伦与奥利弗并不相熟,准确说来从未有过交谈。
只怪他的记忆力太好,清晰得记得隔壁办公楼的小职员,以及经常与其一起喝咖啡的三位同僚长相。当下,那三人的神色难掩嘘唏,也许奥利弗身上发生了什么意外?
不必深入探究,即使索伦有了一个模糊的小发现,貌似平凡的奥利弗似乎与内阁大人物马修阁下存在某种关联。
那又如何?哪怕都是白厅职员,但大英政府的公职人员成千上百,又有几人值得他深入结交。
达西不知道把这笔生意介绍给宾利,会不会反而是坑了宾利?
这些话不好说,宾利已经带着达西给的引荐信直奔伦敦。
当下,玛格丽特微笑地看着新上任的合伙人。
近半个月以来,伦敦金融城异常热闹。股票自动报价机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交易所长期以来的数据获取效率。
商人们终于不用耐着性子等待定时阅读股指,只要有装一台机器在公司办公室就可以及时得知股价变化。
多么方便,多么高效!
时间就是金钱,谁不喜欢自动报价机,每当有信息传来它发出哒哒哒打字的声音,简直太悦耳了。
这股订购热潮,仅仅一个月迅速从伦敦扩散到海外。
宾利作为报价机公司的老板,怎么可能不开心,于是就有了早上不睡懒觉来传讯。
玛格丽特保持了好耐心,听宾利说了一长串的名单。随后问到,“瞧你兴致勃勃的样子,难道还想亲自去美国谈生意?”
“您猜对了。”
宾利理当如此地点头,“年末将近,十一月末,我本就有事要去纽约。这下不过只是早点出发,顺带看一看华尔街的新发展。所以,我来找你了。”
宾利取出一张船票。“上周,我听你谈起最近有前往美国的打算。不知有没有购票,不如一艘船?”
是「钻石号·粉钻」邮轮的头等舱船票。
玛格丽特扫了一眼,开船日期「十一月二日·下午两点」。即三天后出发,正是原计划的出行时间,但她还没有买票。
准确地说是去订票时头等舱已经售空。只能换舱换船,或者等五天同系列的另一艘「钻石号·黑钻」出航。
为什么去美国?
当然是因为有钱了,就该把「马克·明顿」的身份来历落实妥当。
“与您同路,我倍感愉快。”
玛格丽特没有推拒送上门的船票。刚好是她想买而没能买到的船次,现在就是多了一个认识的人同一艘船出行,也不耽误事。“宾利先生,多谢了。”
宾利:“您太客气了,是您让我不必孤单出行。”
真好,不是一个人去美国,万一遇到问题也能找人商量。
两人笑着,这就定下三天后见。
她的人格魅力,这一点,几乎没人能演绎出来。
所以,他们在女主角的选择这一步上卡了很久。
为了保证进度,玛格丽特只好先跳过去,与剧场的人一起去挑选装饰布景的道具。
现在的剧场,演绎十分简单,舞台后方有油画绘制的背景板,靠机械拉动,即可切换场景,配角们推着新场景的活动道具上台,主角迅速的切换好服装,又来接下一段剧情的演绎,在观众眼里换场景越连贯易懂,就证明这出剧越有水平。
在道具的选择上,玛格丽特也要求剧场不计成本的求真,如果缺钱,尽管可以找她拿,但凡让她知道糊弄了一点,谁都别想好过。
于是,合作商只好由着她带场务去花圃挑选真正名贵的植物,仅仅用于排练和首演。
她还请了几位真的园艺师来照顾这些名贵植物,又亲自上手去选苗。
就这个举动,无意间让玛格丽特找到了她想要的女主角。
就是苗圃园里的女管事,三十七岁寡居的苏珊娜。
她的容貌并没有那么精致,时常风吹日晒,但精神气十足,见玛格丽特的第一面,就能精确的说出每种植物都得需要怎么照料,比一旁的经理还能干。
知道这些植物是为了剧场布景使用,还贴心的给玛格丽特做了一本养护手册,好方便她请的园艺师平时照着上面的操作来干。
顿时,玛格丽特就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发掘了这个气质爽利,踏实稳重的女人。
经过了解后,她才知道,原来苏珊娜与文中主角的经历大差不差,都是丈夫死后,带着孩子寡居,从无依无靠,到成了苗圃的管事,只不过,因为性别,她无法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成为真正的园艺师。
可是,即便如此,因为她能培育出芽率最高的郁金香,在苗场里能拿到与男经理一样的工资,日子十分滋润。
起初,玛格丽特请求苏珊娜出演自己的女主角,她推辞了好几回。
但玛格丽特为了她能演这场剧目,特意告知合作商,首演的女主角必须是苏珊娜,让他们务必等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