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名下有四十亩田可以免税,并不是说“小秀才”家就有四十亩田地。
田地,他们家是没有的,家里的田产早在“小书生”爹为院试奔波时就已经卖光了。
而现在记在他名下的田,是族中隔房长辈的产业。
挂在他名下,只为免那些高昂的田地税,一年到头给“小书生”家的挂名费,也不过维持个温饱。
但却不够“小书生”他爹继续进学参加科举的。
在大雍,读书可是个烧钱的事。
也可以说在每个封建王朝,读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国家的文盲比例高可达百分之九十。
连“识得几个大字”都属于难得的人才。
读书人一年下来光是束脩都够三世同堂之家生活个两三年的。
更别提书本、笔墨的费用。
在古代,知识是最贵的,书本的价格之高昂,可换几担粮食。
若是成了举人还好,免税的田地数量足够多,约么全族的都能挂齐,即便没有乡绅富商“投资赞助”,也能过的滋润。
只是一个秀才,却没什么来钱的出路了。
早些年“小书生”爹刚中秀才时,因年纪轻、又是一把即过,乡里有些小地主想要提前投资,以求之后有所“回报”。
倒也给了不少贺礼银钱。
只是这些资助也在第二次参加乡试时消失了。
考到小书生成人时,他爹已经连续参加了四次科考,他一直坚信自己有才学,称中举只差些运道。
他常挂在嘴里的话就是“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如今他已有了实力,就是差那么点子运气。
科考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参考需要的银子也不是小数目。
“小书生”爹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对于家中生计和科考银钱怎么来,一概不管。
这些只能由“小书生”和他娘想办法。
如果“小书生”爹放弃科举,其实完全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比如进入书院做个教书先生。
但他不肯放弃自己的青云路。
为了供养他,“小书生”只得去镇里做个账房先生。
他年幼时,正是他爹春风得意之时。
“小书生”爹心情好,便亲自给他开蒙。
虽为了省钱,并没有送他去私塾学习。
但“小书生”还是识得几个字的,家中的书籍也不算少。
靠幼年时的积累,参加童生试没什么希望。在城里铺子中找些活计还是容易的。
时萋还是头一回听这样的事。
都是老子辛辛苦苦赚钱供养孩子。
孩子反过来供养父亲科考的,还真是少闻。
“小书生”提起来之前的情形,免不了心中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