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天人幽冥 > 第154章 雾隐庄宴席(第1页)

第154章 雾隐庄宴席(第1页)

青鸟听到太子李成美的追问,目光却先落在一旁的颖王身上。颖王正微侧着身,望着池中摇曳的荷影,背影透着一种被戳中心事却无力反驳的压抑。

青鸟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即便我告知殿下,又能如何?殿下…真的敢于改变吗?”

李成美听出他话中的试探与不信任,神色却愈坚定。他迎着青鸟的目光,语气诚恳:“我方才已经说过,此时此地,没有太子,没有亲王,唯有心系大唐之人。少侠既有所见,但请直言无妨。”

他见青鸟的视线仍若有若无地扫向颖王的背影,便又解释道,“我王叔虽平日寄情山水,看似闲散,但一颗记挂社稷百姓的心却从未冷却。若少侠之言确为济世良方,王叔必然也愿洗耳恭听。”

颖王闻言,身体微微一震,随即转过身来。他脸上的些许阴霾已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略带自嘲却又真诚的笑容:“不错,方才是我失态了。少侠一针见血,所言皆是痼疾,是我一时…难以直面。还请少侠不吝赐教,本王…我,亦盼闻良策。”

青鸟见二人如此,这才缓步踱至池塘边。午后的阳光将池水照得粼粼闪烁,初露尖角的荷花苞挺立在绿叶之间,生机勃勃,却又仿佛承载着破水而出的压力。他望着那荷花,沉默片刻,方才沉声道:“我此前漂泊江湖,也未曾细思过什么安邦定国之策。只是近日聆听几位兄长的感慨,加之这一路行来所见民生之多艰,心中才有些许感触,谈不上什么良策,姑妄言之罢了。”

他看到太子抬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神态极为认真,便转身拱手向太子行了一礼,随后缓缓讲解,声音不高,却字句清晰,落入寂静的午后庭院中:

“前朝炀帝暴虐无道,穷奢极欲,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百姓终忍无可忍,揭竿而起。那时炀帝欲望滔天,妄图在数年之内行百年之功业。试问,树干即便再粗壮,又如何能挑起万斤重担?各地英豪纷纷高呼‘救万民于水火’,高举义旗,反抗暴政。当年高祖皇帝,亦是顺应时势,为民请命者之一,方才有了如今的大唐基业。”

李成美听得全神贯注,不禁连连点头,这段开国史他自然烂熟于心,但从青鸟口中说出,却带着一种不同于庙堂之上歌功颂德的、更接近民间视角的沉重。

只听青鸟话锋一转,继续道:“可大唐立国百余年,传至玄宗皇帝一朝,终开创盛世,四海升平,万邦来朝,为何最终却演变出天宝兵祸,盛世骤然倾颓?”

颖王听到此,眉头微蹙,接口回答道:“自然是安禄山、史思明那两个贼子背信弃义,包藏祸心,以权谋私,公然造反,方才酿成惊天大祸,致使山河破碎。”

他说完,略一停顿,带着些许不解反问道:“此事…难不成也是朝廷之错?叛贼之罪,罄竹难书。”

青鸟转过身,目光清澈而锐利地看向颖王:“朝廷有何错?朝廷不过是管理大唐的一个中枢,一个名号,它本身自然不会错。”

他话语稍停,随即上前一步,语气变得无比笃定,“但错的是在朝廷之中,执掌权柄、号施令之人!殿下方才所说‘以权谋私’四字,可谓正中要害!正是这‘以权谋私’四个字,从上至下,侵蚀肌骨,才使得大唐盛世不再,颓废至今,积重难返!”

他的声音在荷塘上空回荡,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拷问,让太子和颖王同时陷入了沉思,连那聒噪的虫鸣,似乎也在这一刻悄然屏息。

青鸟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池水的巨石,在颖王心中激起剧烈波澜。他何尝不知青鸟所言切中时弊?那“以权谋私”如同毒蔓,早已缠绕大唐庙堂的梁柱数代,盘根错节,牵一而动全身,绝非轻易可以撼动铲除。

他嘴唇动了动,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目光复杂地看向太子。

太子李成美虽也心惊,但眼中探究的光芒却更盛。他强压下心中的震动,对青鸟做了一个“请继续”的手势,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少侠请畅所欲言,我愿闻其详。”

青鸟见太子态度如此,知话已至此,再无回头之理。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神色各异的二人,抛出了石破天惊之论:“若要大唐涤荡沉疴,复现盛世气象,依我浅见,唯有革故鼎新,予天下百姓以话语之权!让亿兆黎民来决定,由何人、何种方式来管理这朝廷天下!”

“荒谬!”话音未落,颖王猛地一拍食案,震得茶盏瓷碟叮当作响。他脸上尽是难以置信与愠怒,“自古君权天授,统御万民,乃天地定数,祖宗成法!”

颖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指向院外,仿佛指向那看不见的万千黎庶,“百姓终日面朝黄土,或奔波于市井,所求不过温饱,你让他们如何能知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他们如何能分辨谁是治国良材,谁是祸国奸佞?此法看似为民,实则儿戏!将社稷重器轻付于‘愚昧无知’之手,岂非自毁长城,徒惹天下大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颖王的话如同冰水泼入滚油,骤然炸响。他胸膛微微起伏,显然被青鸟这离经叛道之言深深触动了恪守的纲常伦理。

青鸟并未被颖王的疾言厉色所慑,他神色平静,甚至嘴角还含着一丝看透世情的淡然,“大王所言,百姓‘愚昧无知’,从士大夫的视角看,或许不假。他们大多不识诗书,不懂权谋算计。”

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而坚定,缓缓扫过颖王,最终落在凝神倾听的太子脸上:“但是,大王,百姓或许‘愚’,却绝不‘傻’!他们对何谓‘好日子’,有着天下最朴素、也最坚韧的夙愿:不过是有田可耕,有饭可食,有衣可穿,能娶妻生子,平安终老。如此而已!”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寂静的午后空气中。

“至于龙椅上坐的是谁,紫袍玉带者姓李还是姓张,他们其实并不真的在乎。”

青鸟语气渐沉,带着一丝悲悯,“他们在乎的,是赋税是否轻省,是徭役是否公允,是家中有无余粮,是夜里能否安眠不受盗匪惊扰!”

他踏前一步,目光灼灼:“也正因如此,道理反而简单了——谁能让天下百姓过上这样的日子,谁就能管理这朝廷天下!反之,若坐在位置上的人,只顾满足一己之私、一派之欲,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青鸟停顿了一下,声音斩钉截铁:“那百姓为何不能有权选择换一个人,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能让他们重新看到希望的‘有能之士’来治理天下呢?若真能建立如此循环更替之机制,则大唐血脉何愁不能更新?国祚何愁不能真正生生不息、绵延长远?”

他的话语如同惊雷,滚过荷塘,震得假山上的藤蔓似乎都微微颤抖。颖王张了张嘴,想反驳,却现对方的话语构建在一个他从未想过、也几乎无法从根基上彻底驳斥的逻辑之上——民为邦本。他一时竟哑口无言,只是怔怔地看着眼前这个胆大包天的年轻人。

而太子李成美,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盛,仿佛在无尽的黑暗隧道里,看到了一丝极其微弱、却前所未见的光亮。他喃喃低语:“…让百姓用能否过上好日子来评判…来选择…生生不息…”这个想法太过骇人听闻,却又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颠覆性的强大生命力。

青鸟那番“权归百姓”的言论,如同在太子李成美心中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的不仅是波澜,更有深深的疑虑与骇然。

他沉吟良久,眉头紧锁,试图理顺这惊世骇俗的逻辑,最终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少侠所言…让百姓以生计好坏来抉择管理者,听起来确有道理,仿佛直指本源。然则…”

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青鸟,“若依此论,一旦管理稍有差池,或遇天灾人祸致使民生艰难,便要更换朝廷,那天下岂非陷入频繁更迭之乱局?今日李唐,明日便可能是张楚,后日也或是赵周…朝代频繁更替,律法朝令夕改,政令不出国门,这与天下大乱有何区别?少侠之论,理想高远,但…似乎过于空想,难以落地啊。”

颖王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闻言立刻接口,语气中带着几分训诫与不屑:“成美所言极是!青鸟少侠,你玄门修为,本王深感佩服。但治国理政,非是仗剑江湖、快意恩仇那般简单!此间牵扯利益错综复杂,牵一而动全身。你所言种种,听起来是为民请命,实则全凭书生意气、空中楼阁般的空想!将天下兴亡系于你口中所谓‘并不傻’的百姓一念之间,何其儿戏,何其危险!”

面对两人的质疑与指责,青鸟并未气恼,反而神色愈沉静。他目光扫过荷塘,仿佛在看那水波之下支撑着亭亭荷花的淤泥。

“两位。”他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引经据典的力量,“岂不闻太宗皇帝有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天下万民,便是那既能承载大唐巨舰航行,亦能将其倾覆于滔天巨浪之中的汪洋之水。”

他微微停顿,让这千古名言的分量沉入对方心中,然后才继续道:“太宗皇帝英明神武,高瞻远瞩,早已洞悉此理。他深知王朝命脉系于民心向背。可惜,后世子孙,包括朝堂衮衮诸公,虽将此言挂在嘴边,却早已忘了其中真意,或者说,不愿记起。”

他的语气渐渐带上了一丝冷冽的讥讽:“因为他们更热衷于‘以权谋私’!手中的权力不再是‘载舟’的工具,而是为自己、为家族、为党羽谋取无尽私利的利器!他们相互庇佑,编织罗网,将天下视为私产瓜分。如此朝廷,如何能不腐败?如此大唐,如何能长盛不衰?”

青鸟的目光变得锐利,直刺李成美和颖王的内心:“两位不妨静心回想,在我大唐立国之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哪一朝哪一代的覆灭,不是因为朝廷腐败达于极致,百姓生活维艰,活不下去,才最终支离破碎,被新的旗帜取代?”

“当年高祖皇帝晋阳起兵,高举的义旗之上,写着的难道不也是‘除暴政、安民生’?他所反抗、所摧毁的,正是前隋那令人窒息的暴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