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杨秋点了点头,心中了然。
&esp;&esp;懂了,这两人偏科。
&esp;&esp;而徐晃两者都很优秀,所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而后面的人成绩就更加偏得严重了,所以二三名之争就在这两人身上。
&esp;&esp;“但是这贾衢年纪是不是太轻了?他为什么不参加专门的文试?”
&esp;&esp;杨秋微微皱眉,继续问道。
&esp;&esp;又不是只有武举,之前的明经科、明算科、明法科等都有考试,这人咋就没参加?
&esp;&esp;毕竟看对方成绩,骑射步射普通成绩,何必一定要参加武举?
&esp;&esp;就凭兵法文试上的成绩,这种人参加文考肯定也能名列前茅,总感觉这规划不太对。
&esp;&esp;“大王,考试并没有限制年龄,限制出身。选择武举还是文考,这是他的自由。”
&esp;&esp;杨石一本正经地回答了起来,这让一旁的杨秋有点尴尬,石头哥总是这样循规蹈矩,她只是想要搞清楚真正的原因。
&esp;&esp;好在赵云立即回答了起来,他倒是清楚这件事情的真相。
&esp;&esp;“回禀大王,臣之前也好奇询问过对方。
&esp;&esp;梁道曾言,家境贫寒,听说昭国兵卒待遇优渥,所以他更想从军。”
&esp;&esp;贾衢,字梁道。
&esp;&esp;其实贾家是大姓,但是到他家这一辈了,已经是非常远的旁系了。
&esp;&esp;再加上少孤家贫,连一件冬天过冬的厚衣服都没有,所以贾衢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步入仕途,尽快地出人头地。
&esp;&esp;原本,作为汉朝的子民,这条路其实有点漫长。
&esp;&esp;举孝廉的名额大几率是轮不上了,贾衢只能苦学,希冀未来太守或者县令能够征辟。
&esp;&esp;毕竟有贾家这一个大家族作为后盾,只要他能够苦学出成绩,以后家族肯定能给予资助,所以贾衢也从小刻苦努力。
&esp;&esp;然而,这好好的路径直接被河东郡的割让给打乱了。
&esp;&esp;他还没在汉朝这个官吏系统当中谋求出头的机会,结果他们河东郡就成为了昭国的土地。
&esp;&esp;这让河东郡北部的家族都傻眼了,这接下来可怎么办?
&esp;&esp;所以当时许多人都派遣了一批人去和杨秋这边商谈,河东郡未来的商铺田地该怎么办?
&esp;&esp;而杨秋开年的时候也给这些人做出了保证,只要正常交代田地财产,正常按照昭国的律令交税,一切如常。
&esp;&esp;而他们河东郡北部还会作为南边的商品中转站,所以这些豪族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esp;&esp;因此,河东郡没有闹出什么动乱,反而两边都对目前的利益感到满意。
&esp;&esp;那么既然昭国要开设各种考试了,各家族总得表示一下自己的投诚之心。
&esp;&esp;主家嫡脉自然不会参加,毕竟这天下之主未来会是谁?
&esp;&esp;其实这些人对昭国信心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