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总在追逐“越”?
前两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个老同学了条动态:“岁终于实现了月薪五万的目标,却现焦虑比工资涨得更快。”配图是深夜办公室的咖啡杯和电脑屏幕的冷光。这条动态让我愣了好久——原来我们总在忙着越别人、越过去的自己,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越之后呢?
一、被“越”困住的我们
小时候,越是考试卷上的红分数。我永远记得五年级那次数学考试,我盯着同桌卷子上的分,攥着自己的分,手心全是汗。回家路上反复琢磨:“到底是哪道题扣了分?下次怎么过他?”那时候觉得,越就是要比别人强,强一分也是胜利。
长大后,这种较劲愈明显。刷到同龄人升职加薪、结婚生子、环游世界的消息,心里总忍不住对比:“为什么他能做到,我却还在原地踏步?”社交媒体像个放大镜,把别人的高光时刻无限放大,也让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追赶。有人为了越,疯狂加班透支健康;有人为了越,借钱买出能力的奢侈品包装自己。我们好像都忘了,最初想要的是什么。
二、真正的越,藏在“不较劲”里
直到我认识了邻居张姐,才现越原来可以换个活法。张姐o岁才开始学烘焙,没报班,就跟着网上教程一点点摸索。一开始烤的蛋糕不是塌腰就是焦糊,可她不急不躁,每次失败都拍照记录,还自嘲是“黑暗料理大师”。
三年过去,她开了间小小的面包店,店里最受欢迎的不是精致的法式甜点,而是带着焦糖色裂纹的“失败蛋糕”。张姐说:“我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用非得完美无缺,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就是越。”她的店没有网红打卡,却总有老顾客带着朋友来,就为了尝尝那份“带着烟火气的进步”。
三、越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温柔的旅行
去年我报名了半程马拉松,出前特别焦虑,总想着一定要跑进两小时。起跑时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看着身边跑者一个个过我,心里越来越慌。跑到o公里时,小腿抽筋瘫在路边,眼泪差点掉下来。
这时候,一位头花白的大爷慢跑着停下来问我:“姑娘,要搭把手吗?”原来他每年都参加马拉松,不为名次,只为享受跑步的过程。大爷陪着我慢慢跑,教我调整呼吸,还指着路边的梧桐树说:“你看,这棵树去年还没这么茂盛呢。”
最后我们用了将近三小时才完赛,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越不是和别人争分夺秒,而是和自己和解。就像那棵梧桐树,它不会和其他树比谁长得快,只是默默扎根、抽枝,在属于自己的节奏里成长。
四、越的答案,在生活的褶皱里
现在的我,依然会羡慕别人的成就,但不再盲目追赶。我开始享受每天早起半小时读书的时光,看着书页间夹着的读书笔记越来越厚;开始尝试下班后去学油画,虽然画的向日葵歪歪扭扭,却让我忘记了工作的疲惫;也会定期和朋友聚会,听他们吐槽生活,分享那些“没那么成功但很真实”的瞬间。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其实都是在越——越那个焦虑、急躁的自己,越社会定义的“成功标准”。就像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写的:“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
下次当你又陷入“越焦虑”时,不妨停下来看看:你越的,是真正想要的自己,还是别人眼里的期待?也许我们都该学会,把“越”变成一场温暖的自我对话,而不是冰冷的比赛。毕竟人生这场马拉松,没有裁判,没有终点,最重要的是,你在奔跑的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
喜欢洛杉矶的曼玲的新书请大家收藏:dududu洛杉矶的曼玲的新书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