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跟‘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是一个道理。
很多人犯罪了,第一句便是:我不懂法。
不懂,便能从宽。一直就是如此的。
大宋关于这个方面的处罚相对较轻,是到了明之后,朱元璋的律法严苛,才成了重犯的。
也因为宋律在这方面处罚真不重,才可能叫党项接受。
萧啜不看向一直没言语,坐在那里只听的雍王,心里翻腾的厉害。律法的引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件。
有一就有二,这证明大宋对夏国的影响要大于辽国对于夏国的影响。
那边桐桐就又说,“当然了,也可以根据辽律嘛。”说完就问公主,“辽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耶律岩母不自在的动了动,“……我哪有时间看什么律法?”
桐桐又问萧啜不,“驸马怎么看?”
萧啜不:“……”他朝桐桐笑了笑,“我觉得郡主的提议甚好,宋律更合如今的夏国使用。”
桐桐回以微笑,然后看向李成嵬和其他的部族酋长,“诸位以为呢?”
这样的规定能叫族中子弟安然回家,捏着鼻子也得认。
李成嵬:“…………”他看了卫慕氏一眼,眼里有几分厌恶,扭脸对着桐桐却又笑的温和,“郡主所言甚是,若无意见,就如此吧。”
那就如此吧。
回去之后萧啜不在书房徘徊,然后看向萧蕴,“再这样下去,南朝会影响夏国到哪一步,这可不好说。雍王和这位郡主当真是反应机敏!”
萧蕴叹气,“早说了,柴郡主不似一般的女流。竟是有些先太后的品格。”
是说萧太后么?萧啜不微微点头,“事突发,他们实现并不知道。雍王也并未授意于她……”
是!此二人确实有些难处理。
萧啜不看向萧蕴,“不能这么下去了,得想办法。”
什么办法?
“我上一道折子,你亲自带回国,交给陛下。”
萧蕴起身,拱手道:“臣今儿就出发。”
等萧蕴走了,萧啜不再一次见了李成嵬。
李成嵬笑的很热情,“驸马快请坐。”一边说着,一边亲自扶了萧啜不坐下,“去而复返,必有大事,您请讲。”
萧啜不笑的非常和气,“我是为了雍王大婚的事来的。”
雍王大婚吗?“哦……这可是大事呀!大事中的大事。”他其实没明白,此人到底想说什么。
萧啜不就道,“我是想着,雍王和郡主为夏国做了许多事实,深得夏国百姓爱戴。那夏国在这般的大事上,难道不该有所表示么?”
“财帛珠宝,必是应有尽有的。”
萧啜不就摇头,“雍王和郡主岂是贪财之人?我以为,人气才是他们所看重的。您想啊,郡主无娘家,雍王无至亲,亲眷少之又少。而他们又常年不在大宋京都,这婚事又岂能热闹?”
李成嵬就有点明白了,“雍王与郡主待我等如手足,这样的大事,自当重视。不若叫诸部派人前去恭贺,以表我等心意?”
“不仅该有勋贵,便是庶民也该带一些。”萧啜不就笑道,“他们对雍王和郡主尤其感激。若是能参加其婚礼,想来他们一定很惊喜。”
当然!当然!一定郑重的派出使臣,去恭贺雍王和郡主之喜。
萧啜不这才起身,“辽国我也已经上了折子,我陛下赏识雍王久矣,恰逢雍王大婚,也必是极为重视。”
是啊!是啊!雍王人中龙凤,受人爱戴,原也应该。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而后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1748章大宋反派(69)
秋末,天微冷。
京都之外的官道上,一行数十人跃马而行。
远远的看见城郭,桐桐勒住了马头,慢慢的降低了速度。越是靠近京都,路上的行人越多。
她单手控马,慢悠悠的走着。今年黄河又决堤了,还在澶州,距离京都极近。
四爷叹气,“当年不迁都,弊端到底是出来了。”
两人一路走着,一路说着。要进城了,两人就从马上下来了,将马交给随从牵着,两人不紧不慢的走着,看繁华的京都街市。
桐桐拉着四爷,指了指路边的蜜饯摊子。四爷点了杏脯和蜜枣,“来两斤。”然后取了个杏脯递给桐桐:“尝尝。”
好吃!西北的这种蜜果子做的就不如京都的好吃。
再往前走,还有小摊子上卖油炸的鳝鱼,桐桐闻到味儿就不走了,愣是站在摊子边上吃了一大碗。
正就是逛了一路,这才到了宫门口。
临出发前半个月,只发折子说哪一日出发,但哪一天能到达,这个就不好说了。因此两人回来,直到宫门口宫里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