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规划的地方很大,但是后来没银子盖了,地方够用之后,那边的房舍最多只盖了一半,剩下的挖成了湖泊,挖出来的土成了土山,这些年只是简单的打理着。因着紧挨着前朝,后宫都少有过去看景色的。
把那里规划出来?
林克用就说,“只那里需要改动的最小,要扩充还有充足的地方。”然后又从两个地方点了点,“从这个开个门,与内宫便不远了。从正门而入,又独立于内宫,见外臣也方便。宫中还有比这更好的地方。”那倒也是。
林克用也道:“您再叫我给太子做先生,敦促太子念书。”
为何要做这个官?
“只有做了这个官了,臣弟才能想住东宫便住东宫。岳父跟着女婿住,不合适。可先生跟着弟子住,却是合适的。臣弟不想回了,就住前面。夜里想找兄长喝酒长谈了,我们兄弟见面岂不方便?”
文昭帝便笑,“舍得桐桐做储妃了?”
林克用又叹气,“她做储妃……合适!那小嫩肩膀,舍不得她扛事,但她其实能扛事、敢扛事。”说着,嘴一瘪,“当然了,最主要的是她舍得离开我这个爹爹,却舍不得离开四郎。四郎能换个储妃,可臣弟又换不得女儿。不依着,又能如何?”
你要答应,那朕可就赐婚了?
嗯!赐婚吧!至于什么时候成婚,那就得看他这个太子什么时候把麻烦给清理了,定下西南韩家的回来时间了。只要时间定了,再定婚期。我家大兄回京城之后,再给完婚便是了。
于是,文昭帝便赐婚了。
然后四爷便懂了,婚期不在别人手里,而在自己手里。
所以,那些老臣留着过年吗?
不用了!
做了太子之后,身边没了桐桐还就真不行!
第1074章天地情怀(92)
东宫还在修整,东宫的属官还不曾配备齐全,甚至于太子的册封大典还没有举办。但是太子已经上岗了。
御书房的配殿,是留给东宫暂时办差的地方。
天太冷了,东宫的修整需要时日,而今寒冬腊月的也无法动工。
既然没有东宫,那给了属官,叫属官去哪里办公呢?
考虑到这一点,那册封大典就不得不朝后挪。
但既然有了太子,那太子就得出现在大臣面前,得开始办公了。
可距离皇上这么近的,谁去太子那里做什么?还不够打眼的呢。
一个上午,配殿里都冷冷清清的,并无奏报。
文昭帝得空了问吕城:“内阁未曾递折子过去?”
没有。
文昭帝就皱眉,但还是没言语,回头看他的折子去了。
吕城低声问说,“要奴婢去提点几句?”
不用!路得他自己走。
四爷看了一上午的书,被晾一上午。
大殿里伺候的人大气都不敢喘,不知道多少人等着看殿下的笑话呢。
四爷心里叹了一声,世上的事就是如此,总是敬酒不吃要吃罚酒的。
他点了点桌上的匣子,看石坚:“你去内阁,将这个匣子交给内阁。只说,内阁总揽赈灾事务,知道朝廷之难,此乃抛砖引玉之策,请诸位大人斟酌。”
石坚看了那匣子一眼,他双手捧了,而后带着人利索的办差去了。
内阁诸位大人在差房里忙着呢,结果石坚就找了,“太子殿下有口谕——”
内阁各有各的差房,而今这一嚷嚷,上下的属官敢不把内阁都给通知了?那是储君呀!
程翰作为首辅,急匆匆的出来,等人员到齐了,才带头跪下,等着宣旨。
石坚学着吕城的样子,“太子殿下有谕,内阁总揽赈灾事务,知道朝廷之难,此乃抛砖引玉之策,请诸位大人斟酌!”说完,将匣子往对方手里一送,“诸位大人请起,东西已转交,告辞。”
说完,真走了。
程翰捧着匣子,心说,这是出了什么主意呀,还跟锦囊妙计似得封存的这么严实。
五位阁臣聚在一起将匣子打开。可心里怎么想呢?这位被晾着的,不知道该怎么亲近的储君送来了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太急切了!
好歹安安静静的,等东宫一切尘埃落定了,再折腾也不迟呀。
说实话,这么一来,就落了下乘了。隐隐的,对这位太子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万胜万大人跟着去过辽国,其实觉得这位殿下是挺沉稳的一人,怎么这回这么沉不住气呢?他催促,“既然是东宫之策,怎可等闲待之?程大人,先看看再说。”
是啊!先看看再说。
程大人是首辅,只能由他来打开。
匣子打开了,里面是一沓子纸张,瞧着眼熟,取出来,是银票。
数了数,十三万四千八百五十两。
按照皇子的俸禄,这些年俭省着开销,也剩不下这么多呀?除非把赏赐也都包含在内了。瞧!有零有整的,叫人觉得太子的兜里肯定不足五十两银子。可是,赈灾……这点银子够干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