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一共有多少僧人呢?只安西四镇,就有一万四千多僧人。可除了这四镇,还有二十三个都督府,涵盖了各个部落。
这二十三个都督府所辖地的僧人统计完,一共统计了八万九千七百二十一人。
整个安西,只僧人过十万。
占据安西人口的四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每三个人在养活了自己,养活了主家之外,还得再拿出一份来养活这些僧人。
可有些事就是这样的,咱看着百姓身上的担子重,可笃信佛法的人却不这么觉得。他们觉得苦难是该受的,今生受了,来生就能过的好。于是心甘情愿,把最好的拿出来奉养僧人们。
林雨桐看着那么一箱子的记录,然后把册子合上。
四爷就说,“不要着急,这不是急出来的事!那两千个孩子,先教着,潜移默化影响,终归是会变的。”
可我不想那种磨磨蹭蹭的方式。
于是第二天,跑到千佛寺门口,支起了一个大大的帐篷,然后又支起了几口大大的锅。在门口熬药。
那药味飘的,大和尚想闻不见都难。
“殿下,您这是?”老和尚看着架势,不是很能懂这位公主。
林雨桐特别客气,周围那么多百姓围观,没法进寺庙拜佛,也好奇这是干什么呢。天冷了嘛,除了拜佛也没别的事做,每天这里的香火都特别旺。
然后桐桐就煞有介事就说:“我昨晚做个一个梦,梦见观音大士。”
哦?大和尚的眼皮跳了跳,只得收回之前的话,“那看来,殿下还是与佛有缘的。”林雨桐却又摇头,“在梦里,观音大士法相庄严,却一语不发。半夜醒来,我就想着,大士是何意呢?是有何指点吗?想了半晚上,我想明白了。大士救苦救难,其弟子只能祈求大士救苦救难吗?错了。大士的弟子救的是别人的苦别人的难。若每个弟子,都能自救而后救人,此方为虔诚者。因而,我便来了。我知道天气骤冷,百姓中许多人伤寒了。这里有汤药,不知道灵不灵。若是我对观音的指点解对了,这汤药该是灵的,一碗汤药明儿必见好。若是我解的不对,想来也不耽搁什么。”
说着,就看向人群,“诸位可有伤寒者,家里是否有伤寒者,能否过来试药呢?观音指点,灵不灵,一试便知!”
话音一落,大师的嘴角都抽了。
正要说话,结果就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小步的挪过来。
林雨桐就笑,“姑娘不是伤寒,是家中有伤寒之人吧。”
这姑娘只能听懂,但是不会说汉话。林雨桐取了一只陶碗来,从最边上的一个锅里舀了一碗药,然后递给这姑娘,示意她这个是给她喝的。
这是治疗妇科的,小姑娘来例假必疼。家里应该是没什么人了,要不然不会叫这么一个来了例假的姑娘出门的。这姑娘因着来了例假,也不敢进寺庙,因为不洁,她只能跪在佛寺门口祈求菩萨赐福。
这会子有药了,汤药肯定是烫的,但零下二十多度的温度,稍微一犹豫,都能入口了。这姑娘喝的很慢,哪怕药很苦,但还是这么忍着喝完了。喝完了,林雨桐用这一只碗又舀了一碗治伤寒的药,“带回去热一下给病人喝,回头把碗送过来就可以了。”
这姑娘端着碗就走了,走了两步手摸在肚子上,眼睛都亮了,嘴里念叨着什么,碗放在边上,跪在地上对着林雨桐磕头。
林雨桐扶她,“不用这样,先救己,有余力便救人,要谢便谢菩萨的指点吧。”
是!谢菩萨的指点。送走了这个,终于有人上前了。林雨桐只用两只眼睛瞧病,这个有风湿,先给你一碗止疼的。叫她常去公主府门口领药。那个咳嗽,给你一碗镇咳的,也一样,若是觉得咳了,请过去。这个上火了,给你一碗祛火的,睡一觉起来嗓子肯定不疼了,牙龈也不肿了。
就这么借着大和尚的地方免费送了一天的药。
第二天天还不亮,门口已经拥堵住了。因为这个药管用了!这是菩萨显灵了吧!
四爷都不用去看也知道大和尚是什么表情,叫桐桐这么折腾一冬,就能把寺庙的供奉给断了。除了贵族给他们供奉,普通的百姓……会觉得我信佛,我遵从菩萨的旨意,我有一碗汤,我施舍给乞儿,那是佛门弟子该做的。
而且,桐桐是给予,佛寺是索取。这种情况下,谁的佛理更容易叫人接受呢。
她特别光棍,这么来了一下。可她身为公主,又以菩萨的名义行事,老和尚拿这种人怎么办?
是!这法子见效快,是解气了!可这么下去,百姓就得拜你了,说你是菩萨转世,来救苦救难的!那时候陶大有和其他的人该给朝廷上折子了。折子上必是会夸你的!可拿着这折子的大臣从中看到的是什么?是你在收揽人心!
若是如此,你在安西的时间可就长不了了。
这真是打了四爷个措手不及,叫四爷不得不加快进度。
首先,得去拜访了大和尚。这次桐桐跟着去了。
大和尚问桐桐,“这便是殿下心中之佛?”
桐桐点头,“我觉得佛是好的,佛在劝人向善。向善了,心有畏惧了,才能遵守朝廷法度。这在我看来,佛是有教化之功的。佛教化百姓,朝廷尊佛。但若是以佛之名,盘剥百姓,朝廷是不许的。朝廷从来不灭佛,灭的只是人,只是假借佛的名义压在百姓头顶的人。大师,兴佛,朝廷不禁。百姓信佛,朝廷更不禁。但谁若是妄想以佛的名义,欺压天下子民,朝廷就得禁。安西不足四十万人口,便有十万余僧尼。大师,僧尼不是佛,是佛的弟子。百姓信佛,信众亦是弟子。不能让这个弟子去养那个弟子,若是如此,那便大谬了。朝廷可以给寺庙土地,寺庙的僧众众多,念经是修行,难道耕地不是修行?大师,佛有千面,人亦有千面。这一刻,我愿以慈悲之面对你。下一刻,我若举起屠刀,那您也得信,这只是我的另一面而已。菩萨亦有金刚,仅此而已。”
四爷:“………………”我想好好的跟人家谈,你动不动威胁人家干什么。你这么着,还叫我们怎么谈?
第803章盛唐风华(55)
被四爷一看,桐桐闭嘴了:你说!你说嘛!我不插话。
然后就看着老和尚:跟我男人说吧,我的话说完了。
大和尚收回视线了,就听这位玉面驸马叹气,“大师,公主性子直爽,你不要见怪才是。”
不怪!不怪!见怪不怪了。大和尚看了一眼虎视眈眈坐在驸马边上的公主,我还能说点什么呢?
四爷扭脸见桐桐乖巧的坐着,他这才跟大和尚说话,“大师,大唐不是天竺。天竺以教治国,这在中原是永远不可能有的。哪怕在中原大乱之时,也从来没有以某一教来治国的。为何?教以神佛教义为旨,而中原向来以人为旨。而今,安西属大唐,那么,只要在大唐境内,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首先遵从的该是大唐律。教能辅政,便能大兴。教若涉政,不得长久。教自天竺传来,每位大师对教义的释义都有不同。这说明,教义不是死的!它得是活生生,得带到这片土壤,叫它去适应这片土壤,而不是叫大家去适应它。这便是本末倒置了。佛法是法,在安西,你们用天竺的文字传播天竺的佛法,在中原,玄奘大师却译法,使得信众能去了解佛法。异同在哪呢?异同就在,千年之后,玄奘法师会被记住,他从外面带了佛法回来,叫大唐的百姓乃是后世的世人,知道还有那么些佛理。可千年之后,无人记得大师!为何?天竺不认,因为你并不比别人高明。安西不认,因为你带来的佛法把当地各个的部族的特征都抹平了。当他们变的不再单纯的是他们,那他们便没有归宿。他们没有家没有族,之后呢?今日,你能抹平他们的特征。他日,未必没有这个教那个教跟你一样,去冲刷这千里佛土。想叫佛在这里扎根,你得把佛性根植在这片土壤上。而不是剥离了这片土壤的血肉,供养你的佛。若是如此,千年之后这里无佛,可千年之后,中原遍地依旧有佛。它得长在咱们的身上,适应咱们。而不是削足适履。大师,你把事做反了。”
桐桐跟着点头,“是啊!反了。现在改还来得及。你改,你的佛,我的佛,都是一样的佛。你不改,那这里只能有我的佛。”
四爷:“………………”能别说话吗?
桐桐连连摆手,抱歉啊!我又多嘴了!“大师,你不用管我说了什么,不用在意。”
大和尚:“…………”他叹气,“贫僧开春便启程去长安大慈恩寺,看看译文佛藏经。”
林雨桐朝四爷摊手:看!效果多好。
大唐那么大的疆土,想去的都去吧,撒出去,一个寺庙里塞俩,玩去吧!不要小看管着一个寺庙的主持和尚。只要是管人的,谁没两把治人的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