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无线文学>我靠拍电影整顿娱乐圈[九零] > 110120(第9页)

110120(第9页)

“其实我是不希望全官方性质的,毕竟现在咱们的主动权大,而且我们也不是要搞什么政治功绩,我们就想挑一些能拍片的新人,为华国电影市场做贡献,对吧?

同时我们自己也培养了技术骨干,给我们自个挣钱。”

池影点点头,确实是这样。

一旦官方介入,无论是程序环节,还是评审会,都要按照官方规范来操作。他们目前的影展其实只是小圈子里搞搞,挑一些能干实事的新人导演,毕竟老一辈导演的思想也不是一下两下就能转变的。

“今年只能先这么着了,也不知后面会怎么样。”

“没事儿。”郑志宏拍拍她,“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就行,能办几年就办几年。”

池影当时采风回到中心后,才发现今年中心也招了新大学生,是电影学院才毕业的导演系男生。

于是池影身边就多了一个小跟班,这孩子叫赵望星,看上去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20多岁大学生,电影新丁。

他每天的干活热情非常高,而且似乎对池影特别崇拜。

第一次见到池影的时候,激动的脸都红了。

原来每天单位第一个到的都是池影,现在变成了赵望星了。

他每天早上第一个到中心,把大家的水都打好,然后就在池影边上的小办公室里等着池影,听她安排工作。中心这边也替赵望星寻摸了一间宿舍,跟池影都在一个大院里。

所以他离得也近,做什么都方便。

池影一开始也没太在意,既然是分配给她的人,她也没让他闲着,带着他出出进进,一块儿去看宏图影展的一些参赛作品。郑志宏有时候过来也参与一下。

池影就拉着赵望星跑到楼上电影研究中心的放映厅去,一部部地往下看,做初筛。

他们目前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这个了。

不过很快池影就发现了,这孩子看着不显山不露水,居然是一个特别阳春白雪的文青。

在这些片子里,池影不是很感喜欢那些艺术性偏浓的作品。

但是赵望星明显就更青睐这部片子,而且看得非常投入,有的时候感触特别深,甚至比池影还能感同身受。

直到此时,池影才知道确实有人发自肺腑地喜欢这种调调,而且对此非常能共情。

这孩子也确实很爱电影,但是他的口味明显和普罗大众不一样。

后来池影有一次私下里就问他,“望星,你给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定位是什么?”

“我刚参加工作,我还没想这么多。我就想跟着池师姐你多学学……”

“学习肯定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很难进步的。就这么说吧,如果让你去做导演的话,你想拍一部什么样的片子?”

“我想拍出一部有深度的好电影……”

“那什么叫有深度?对于电影的好坏,又是如何界定的?”

那孩子扭捏了一下,“当然是能得奖的,能够获得专业人士认同的片子了。”

池影心中“咯噔”一下,这孩子明显没把普通观众的喜好放在心上。

“赵望星,你知道吗?我们国家年底就要入市了,会有很多外来的电影涌入。就像你说的,那种得奖的,有深度的电影,很多其实是没有办法在院线里挣钱的,你觉得拍这种电影的人,他们应该怎么寻求自己的生存之路?”

“我觉得能还是有很多人热爱艺术,愿意看这种高雅一点的,发人深思的电影的……”

池影叹了一口气,“你平常是不是不太看好莱坞的片子?”

“我不太喜欢好莱坞的片子,我更喜欢欧洲的一些片子。”

“那你知不知道?现在欧洲很多电影人都没有办法养活自己,欧洲电影市场在好莱坞的冲击下,也是举步维艰。”

这话说的有点冷酷,而且赵望星明显不认为自己是不能养活自己的那种电影人。

“现在会有越来越多的私人投资商进入电影市场,他们拿出资金投资给导演,当然希望能有所回报。如果一部片子不能回报,甚至是亏本的话,那它的导演很快就在市场上没有

立足之地了。”

“师姐,我觉得这样说就有点庸俗了,大家还是能渴望获得一些精神陶冶的。”

“望星,如果是这么说的话,那你可能在我这儿学不到多少东西。因为你也知道,国内的评论界是怎么评论我的。”

赵望星抿了抿嘴,显然他肯定是知道的。

“我是一个,‘浑身充满铜臭的黄毛丫头’,知道吗?懂了吗?我拍片是为了挣钱,艺术性对我来说不重要!”

“师姐,我觉得他们不对,他们误解你了。你看你的片子,都能在戛纳拿到金棕榈,还有最佳导演奖,奥斯卡和金球也认同你。你拍的片子都是非常有深度,非常有内涵的。

像《白蛇传》那是探索解构人类的‘欲望’,像《西行》探索的是规则或是叛逆,我觉得都特别好。

是他们误解你了,你可以再把这些主题深化,拍出更有深度的片子,大家就能认同你了。”

“我为什么要他们认同?还有,如果我的片子没有获得戛纳,没有获得奥斯卡,是不是这些主题就不存在了?”

池影的问题很尖锐,“你如果要想表达自己的内心,那么你就不能以别人的判断作为导向,你要有一颗坚强的内心,你要有你自己的探索,自己的表达欲。

其实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也是个伪命题。电影确实是艺术,而艺术片和商业片则是人为的给它定义。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看到它,获得的内心感悟是不一样的。

就像我当时在威尼斯,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的那样,这种定义是人为地割裂。

像一部《西行》,你看到的是‘规则’,看到的‘叛逆’。但是也有可能很多观众看到的是‘少年’,看到的是他们自己的往昔岁月;还有一些观众看到的是神话故事,是精彩的特效。

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的人,才能尽可能最大化观众群,这样才能让你的电影有立足之地。你不能是为了满足一小波人去拍电影,那样你是没有发展前景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