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们现在也算是见过世面了,票房票房咱也挣了几个亿,难道你们弄个《楚汉传奇》还能比《白蛇传》挣得多?
奖项奖项咱金球奖也拿到了,还是两项,后面紧跟着还有奥斯卡,所以再谈“大片”,大家都是很淡定的状态。
——就这样吧!你们自己玩去吧!
池影那天跟郑志宏聊这档子事儿的时候,她也说了心里话。
池影觉得这种片子如果让她拍,她真不一定拍得好。
因为池影觉得自己对人员的现场调控能力不是很好,尤其这种大场面。
当下国内外电影行业,数字技术还没有出现,所以拍这种大场面还必须真人出镜。这种动辄几千人,还有相当数量马匹的大场面,以她目前的掌控能力做不到,但是人家陈导就未必做不到了。
这是她的短板,却有可能是人家的长项。
池影觉得自己更多的长处,是那种对镜头画面的技术化处理,不过她也没打算去学习尝试。
因为再过几年,随着数码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画面技术的急剧提升,后面拍电影都不会有这么多真人了。
早年拍大片那种动辄调军队上来的场景,很快就过时了。
池影拍的这两个片子,演员人数都不多,或许《白蛇传》里有特效大场面,但那也不是通过人员堆砌出来的。
郑志宏很相信池影,不仅是对她的专业技术,更有对未来电影发展趋势的判读。
他还跟池影说了最近的一个八卦——马援朝好像也想去拍大片儿。
因为马援朝总觉得自己虽然拍了商业片,票房都不错,老百姓也都爱看。但是圈内的专业人士对他都瞧不上,觉得他还是一个低俗的草根门外汉。
之前还有池影跟他一样拍商业片,反正都不被主流电影界待见,大家都是门外罚站的“差生”。但是现在人家池影“呲溜”一下子,拿了金球了。
马援朝就觉得自己挺委屈的,他也想通过拍一部大片来证明一下自己。
结果他把想法跟吴天成说了以后,吴天成居然不乐意。
因为按照吴天成的想法,马援朝多拍拍贺岁片,多挣挣钱就可以了,没必要想那些有的没的,而且天成的资金也不足以同时支撑两部大片的拍摄。
不过吴天成的说辞也很委婉,就是规劝马援朝,“老百姓爱看你的贺岁片,你应该多为人民服务,没必要较这个劲儿……”
所以马援朝就觉得,吴天成虽然以前老捧着他,跟他称兄道弟,其实内心深处也瞧不上他。要不然出大钱拍大片的时候怎么就轮不到他,让他去出头挨骂挣钱,倒是冲在第一位。
所以这两个人私下里开始闹别扭了,马援朝有点想分家的,感觉自己在外面也能找到投资,据说也到了雷大佬那边去寻求投资,但是后面也不了了之。
池影其实挺同情马援朝的,听了这么些传闻以后,她觉得换做自己是马援朝,估计也受不了。我也替老板你挣了钱,我就想用我挣的钱再去拍一个我想拍的片子,获取更高社会地位,为什么就不行了?
不过按照她的记忆,马援朝和吴天成闹翻了也是好几年后的事儿,但是这两人最后又合在一起了。
那时候宏图影业已经做大做强了,足以挑战天成影业国内民营影视公司NO。1的地位。吴天成把马援朝又请回来了,马援朝也重回自己的舒适圈,拍了好几部贺岁片——那是天成影业最后的辉煌了。
而这一世,因为池影的横空出世,宏图提前进入了快车道,两家的竞争也更加尖锐化了。
而且池影记得,再过两年国内电影市场全面放开,民营企业就可以独立开片了。
那竞争更是白热化,再加上各种热钱涌入这个行业,民营企业突然之间就成了电影行业主流制作单位,到最后八大电影厂中好几家都倒闭,或是合并了,华国电影行业正式进入风起云涌的群雄割据时代了。
池影这两部片子的收益率,让大家知道拍电影实在是能挣钱,所以有些事已经开始暗潮涌动。
目前按照郑志宏的想法,他就想把年前跟池影商量的“青年导演影展”的事情搞起来。
他现在资金实力足,之前就想再搞大片,被池影给摁住了。
让他不要动辄就多少钱多少钱地往里开大片,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头并进,小步快跑更把稳。
比如多拍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收益率其实更高,还能有效降低风险。
郑志宏就觉得,自己跟池影搭伙干活非常愉快。人家的导演都吵着跟老板要钱,他家池师妹还跟他分析这分析那,让他不要乱花钱,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这才是过日子的人!
两人商量了不止一次,初步决定,就选5~15分钟的短片,讲一个完整的小故事。
而且池影觉得这个事儿,她们中心也可以参与一下。因为作为华国官方剧本策划中心,工作范围中除直接拍电影以外,也有推动内地电影剧本发展的职责。
如果真把这件事搞成,真是功在千秋。
很多年轻的导演都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来展现自己的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他们。
后面那么的热钱涌入话,也可以有人可用。不像现在,一面制作方愁着没新的导演拍片,一面大批电影人又愁着没钱开片。要能双向选择的话,中间肯
定是要有个平台通道更直接一点。
所以池影跟郑志宏决定,后面应该把雷大佬和韩主任也拉进来。
两个人想着先理出个具体章程,他们还把一些小伙伴都叫过来,像陆伟他们,都聚在一块群策群力。
第一次听到池影说这事儿时,韩主任就非常支持。
而华影集团之前也一直在干这个事儿,雷大佬觉得不需要集团出钱,就出个名头参与一下,这是非常实惠的事儿了。以后不仅是郑志宏,集团也可以从这些青年导演中挑人来拍片加以培养。
最开始也就像池影一样,只拍一些小成本的片子,看看成效,后面再委以重任。
不过最后雷大佬还是觉得,一个子儿不出,有点太上不了台面。干脆华影集团这边也出100万,和郑志宏的150万加在一块儿,选出前五组优胜者,给予资金支持,把这个活动搞得正式一点,体面一点。
于是“青年导演短片影展”这件事就紧锣密鼓的办起来了。
回京的这段时间,池影也把《戏楼魅影》的项目书做好了,她的专业能力毋庸置疑,所以现在韩主任和雷大佬都不太管这一块了。
池影只要开片就让她做,只不过现在圈里还有一些兄弟单位都笑称她们中心有“电影五朵金花”。
从上到下,韩主任、池影、孙妍妍,还有张大姐和财务小苏姐,她们这五个人就能捣鼓出一部片子来,然后开始挣钱,这种称号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