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做个什么菜,柳金枝还是没想好。
“婶子。”柳金枝笑眯眯的问胖婶子,“那位司正家的大姐就没一个爱吃的?”
“那我倒是没听说。”胖婶子摇摇头。
“那这位大姐平日里都在夜市上买什么?”柳金枝又问
“还能买什么?各类杂嚼、焦碱水锥、滴酥鲍螺……咱吃不到的富贵吃食都买过。”胖婶子揣着手,叹息地摇头,“但她就是吃的不爽快,我瞧啊,那不是吃不下,那是吃得太饱!饿她一两顿,就是糙米炊饼她也吃。”
这话说的柳金枝眼前一亮。
这世上除了穷病,还有一种富贵病。
各种大鱼大肉养的太好了,反而叫人吃腻歪了倒胃口。
不如给这位小姐上一点清粥小菜,说不定能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于是跟胖婶子道过谢后,柳金枝将这丫头给的一钱银子分出一半交给柳霄,低声耳语道:“去找个海货铺子,挑些上乘的虾干、鱿鱼干回来,不需太多。”
柳霄点头,转身走了。
又给了月牙剩下的一半,道:“你也去找个干货铺子,买一根晒的最漂亮的老菜脯回来。”
月牙认真点头,揣着钱快快地跑了。
柳金枝这回要做的是“老菜脯砂锅粥。”
所谓老菜脯,其实就是晒干了的萝卜干。
晒的越漂亮,时间越久,就越香,越有嚼劲。
一般的地方会把这些萝卜干晒好了,留到冬天调入豆瓣酱,小磨香油等等拌着吃。
而还有的地方则是会用这种老菜脯熬粥,里头的盐分和萝卜的劲道香味,就会在熬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进粥里。再加上各类干货海鲜,最后熬出来的粥说不上有多漂亮华丽,但口感一定极滑嫩鲜香。
所以等到柳霄和月牙分别把东西带回来之后,柳金枝就开始煲粥了。
相比起卤狮头鹅等大菜,熬粥的步骤就显得简要许多。
首先要把大米淘洗干净,放到砂锅之中,加适量清水煮开。
再将柳霄带回来的老菜脯细细地切成丁状放在一边备用。
紧接着处理月牙买回来的干海货,把一些有杂质的地方挑出来,再切成丝。
其实只是因为现在是冬日,应季的鲜虾、鱿鱼之类的海产品买不到,否则这老菜脯砂锅粥是不必用干货的。
哪怕保存的再怎么好,终究也没有活蹦乱跳的鲜货味道好。
但现在条件有限,柳金枝也不多挑剔什么了。
往灶眼里加柴火,烈火煮的砂锅内的粥开了花,柳金枝就将切好了的老菜脯、虾仁、鱿鱼干等一齐赶进去,最后盖上砂锅盖子小火焖煮。
期间也有不少食客来问这煮的粥卖不卖,但因为这是别人提前定好的,柳金枝表示不卖之后,又向食客们推荐起了自己的蝌蚪粉。
毕竟是要出来做夜市的,不能只赚一小部分人的钱,要赚,就要广揽食客。
柳金枝做面食方面的吃食在行,就给自己定位在这方面。
食客见她煲的粥闻起来还挺香,也愿意再尝尝别的。
于是柳金枝赶忙取出面粉来加水,搅成糊糊,再把整个面盆端到锅边,从摆放齐整的做饭工具处选了“甑”出来。
甑是一种盆状陶器,盆底有很多的孔洞,用三脚架把它架在锅的上方,一来可以蒸饭,二来可以像柳金枝一样把面糊糊倒进去,再用手按压,这些黏黏糊糊的面糊糊就会从甑底的窟窿眼里掉下去,扑通扑通摔进滚起来的沸水中。
由于是用外力把面糊糊强硬按压下去的,所以这些一小团一小团的面糊就会呈现一种大头小尾巴的形状,在沸水里上下浮动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个小蝌蚪在游,故而称之为蝌蚪粉。
这类粉就是在现代也很流行,在豫东平原那边有道面食就叫“□□蝌蚪”,大概就是宋朝这蝌蚪粉的直系后代了。
在一百度的高温滚水之下,面糊糊很快就被烫熟了。
柳金枝用铁笊篱把这些面糊糊捞起来,反扣装进一只碗里冲凉、过水。
再用蒜泥、小葱段、大粒盐、南姜丝,以及香菜叶、小磨油、江米醋调成料汁淋浇上去,用竹著搅拌均匀。光是闻闻味儿,都想得出这碗蝌蚪粉是多么酸辣鲜香、口感滑嫩,一口下去,顺顺溜溜滑到肚子里,软弹到几乎都不用过牙。
然而这还不是最后一步。
柳金枝翻找出一颗油麦小白菜,拆折两片碧绿鲜嫩的叶子下来丢入滚水之中,用铁笊篱上上下下来回三遍烫熟,将之卧倒在蝌蚪粉之上。
小颗青菜配小面,相得益彰。
柳霄定价为十二文一碗,比别家大约贵个一两文。
但那食客也大方,二话不说,直接解开茄袋付了账,就端着碗坐在桌边呼啦呼啦吸面条去了。
尔后又有不少食客来光顾柳氏食摊,柳金枝就让月牙给他们报菜。
主推蝌蚪粉,次推馄饨、菜包等一系列面食。
几刻钟下来,倒也算是客似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