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太师微微皱起眉头,看向了对面的人,反问了一句:
“不知楚御史有何想法?”
楚原沉思了片刻,说道:“老太师,这一次的大捷跟以往并不相同,不但大获全胜,还打得北梁人献上镇国致宝。而这样的战绩,除了曾经的镇国大将军之外,就再也没人能拿下了。
“依下官愚见,此次派去边关的钦差,陛下肯定会无比重视,会选出一个能体现出君王对将士们的重视,以及对此次战事给予绝对肯定的人。
“而对于奉旨前往的钦差而言,更是一次难得的契机。如果能和北境的将士们打好关系,能和镇北王打好关系,那无疑是绝对的助力。
“虽然我朝比较轻视武将,可那毕竟是北境,坐镇的是皇氏宗亲。退一步说,正因为重文轻我的关系,如果这次去的那位钦差能表现出自己对边关将士们的重视和亲近,更能获得人心。”
林老太师听他说了老半天,也是明白了他话里的意思,不由点点头:
“老夫知道你心里的想法,你是想让太子殿下去,对吧?”
楚原连连颔:“不愧是老太师,您说的没错,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怎么能让给别人呢?太子殿下身为一国储君,如果能够前往,绝对是有大收获的。而这种时候要是让给别人,恐难免生出变故啊!毕竟剩下的不管是三皇子还是四皇子都不是安分的。”
林老太师沉思了很久,觉得他说的非常在理,于是他说道:
“明日早朝之时,陛下若问起此事,你找个人起个头,务必举荐太子殿下。当然,如果陛下直接点人,那我们就再另想他法。”
楚原立刻应下。
……
翌日,早朝之上,建安帝收到了北境传来的奏报,他满面红光,无不凸显出欢喜与雀跃。
他高坐于龙椅之上,俯视殿内百官,开口说道:
“此次北境大捷,朕心甚慰。镇北王劳苦功高,诸将奋勇杀敌震我国威。如此重大的喜讯,应该与民同庆,与诸位爱卿同庆。”
作为百官之的丞相出列,他朝皇帝行礼:
“此乃我国之昌盛,陛下之英明,确实应该普天同庆。不过,依臣所建,陛下如今应该派一钦差代天子之名前往北境犒劳诸军,以表陛下之隆恩。”
丞相一说完,后面就陆陆续续的站出来了许多人,纷纷表示附议。
建安帝微微颔:“丞相所言有理,朕正有此意。只是不知道此次应该派谁前往,诸位爱卿可有推荐的人选呢?”
如果放在以往,皇帝肯定会选择让自己的三儿子去的,只可惜此次实在是不巧,贤亲王还没从岭南回来。
仍旧是丞相开口敬言:“启奏陛下,老臣觉得此次的事情非同小可,一般人承担不起如此重任,不如就由太子殿下代帝前往。”
丞相此言一出,殿内有许多人都松了口气,他们都是太子党的,原本就想着上前说两句,没想到第一个开口的竟然是丞相!那这样就好办了,至少丞相不是任何党派的人,他一开口,这些人在接上,就不会让皇帝怀疑他们是早有预谋了。
建安帝看着底下站出来十几个人,附议丞相的话,他不由把目光落到了太子的身上:
“诸位爱卿都推举你,太子,你有何想法?”
太子连忙上前躬身:“儿臣不敢妄言,一切由父皇做主。”
建安帝点点头,对他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于是他直接下旨:
“太子听旨。”
太子立即跪下:“儿臣听旨。”
“朕今命你为钦差,三日后启程前往北境,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不得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