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孩子们也迎来了好消息——从年开始,学校统一放免费的课本,
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要么花钱买课本,要么只能自己拿着本子,一笔一划地抄教材了。
崭新的课本上印着清晰的文字和插图,孩子们捧着课本,脸上满是欢喜。
除四旧的风潮,在这几年里悄然退去。
早年间,街头巷尾那些被贴上“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标签的物件,
比如老宅子门上精美的木雕、街边老字号的招牌等,曾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但从年下半年开始,人们渐渐不再提及除四旧,
那些幸存下来的老物件,也得以保留。
胡同里,有人开始小心翼翼地擦拭老宅门上的木雕,试图恢复它原本的模样;
一些老字号店铺,也悄悄把曾经被摘下的招牌重新挂了起来,
虽然一开始还带着几分谨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也是在这一年开始,胡同里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街道上多了几处便民菜站,菜站里的蔬菜虽然算不上丰富,但比起以前,
居民们不用再天不亮就摸着黑去远郊的菜市场抢新鲜蔬菜了。
每到傍晚,菜站门口就热闹起来,人们提着菜篮子,挑选着自己需要的蔬菜。
虽说一到冬天,还是离不开白菜和萝卜——家家户户都会储存上几百斤白菜,
腌上一坛子萝卜干,作为整个冬天的蔬菜储备,
但夏天的时候,菜站里能买到的西红柿、黄瓜明显多了起来,
通红的西红柿咬一口汁水四溢,翠绿的黄瓜清脆爽口,给平淡的餐桌增添了不少色彩。
年,北京城的胡同深处里,通自来水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
以前,居民们都得拎着水桶,到胡同里的公共水站排队接水,尤其是早上和傍晚,
水站门口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有时候等上半个多小时都不一定能接上水。
通了自来水后,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接到干净的水,方便了不少。
不过,即便是通了自来水,龙头下还总摆着几个搪瓷盆,
这些搪瓷盆大多已经用了好几年,盆身上印的图案都有些模糊了。
有时候谁家接水慢了,后面等着的人就会忍不住喊:“麻利儿着啊!家里还等着做饭呢!”
虽然语气有些急,但也透着邻里间的熟络。
票证在这几年里,依旧挥着重要作用,深深影响着居民们的生活。
除了粮本和工业券,还有布票、油票、肉票、糖票等各种票证。
布票是按人头放的,每人一年就那么几尺,要是家里有孩子要做新衣服,
就得把布票省着用,有时候还得跟邻居互相调剂。
要是谁家能凭着工业券,扯块灯芯绒布做件新衣裳,那绝对是件值得炫耀的事儿——
穿上新衣裳的人,会在院里转来转去,接受邻居们羡慕的目光,
这种“显摆”能持续好几天。
家家户户的日子依旧离不开粮本。
每到该买面的时候,居民们就攥着粮本,早早地在粮站门口排起长队。
队伍里,大家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时不时地往前张望,生怕轮到自己的时候粮食不够了。
那时候,玉米面掺着红薯干是餐桌上的常客,
能吃上一顿纯白面馒头,都算是改善生活了。
油票和肉票更是紧张,尤其是肉票,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大家都会攥着肉票,
早早地去副食店排队,希望能买到一块肥点的肉,给家人包顿饺子。
这个年代,没有票证,就算有钱也很难买到东西,票证就像是生活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