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波揉了揉酸的眼睛,心想:“那些专家教授,成天就知道搞理论研究,真不如老赵头敲几下管子。”
他深吸一口气,将报告保存,然后用颤抖的手给于佳佳了过去。
同时附上一句话:“于姐,这玩意儿要是能推广开,咱以后就不用担心豆腐渣工程了。”
于佳佳收到报告的时候,正在办公室里对着一堆文件愁。
最近的事情太多了,她感觉自己像个陀螺,每天都在不停地旋转。
她点开报告,快浏览了一遍,也被里面的数据震惊了。
“这小姚,可以啊!”于佳佳心中暗赞。
她立刻给王建国了一条短信,将报告转过去,并附言:“不是传统赢了科技,是用心的人比机器更懂地气。”
与此同时,林穗的《地底有声》终章也上线了。
这部纪录片,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它真实地记录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城市建设者,以及他们用双手和耳朵,守护城市的故事。
终章的片尾,展示了一组对比镜头:昔日锅炉房废墟改建为“生音驿站”,墙上挂着赵工的陶罐、周卫国的铜片、陈秀兰的扫帚,这些曾经被视为破烂的东西,如今成了城市记忆的象征。
而监控屏上,实时滚动着来自全市工地的语音日志:“北环线c段,敲击回音正常”、“南桥泵房,地面微震消失”。
这些看似简单的语音,却代表着城市的健康和安全。
弹幕瞬间被刷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泪目了,向城市建设者致敬”、“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力量”。
周卫国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地底有声》的终章,老泪纵横。
他没想到,自己这些年修修补补的工作,竟然也能被拍成纪录片,还能感动这么多人。
他想起自己那些年的维修日志,那可是他一生的心血啊!
“不行,得把这些东西捐给档案馆。”周卫国下定决心。
第二天,他主动联系了档案馆,捐出了毕生维修日志,共三十七册。
移交仪式上,他盯着《遗案唤醒计划》屏幕中自己当年的“b型套管”记录,突然转身对着几个年轻技术员吼道:“别以为换了ppt就是新世界!老子当年少一根螺丝钉都能炸一条街!”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仿佛要把那些年轻人的灵魂都震醒。
然而,他话音未落,却见两名实习生已经拿着他的日志,去核对当前施工清单了。
周卫国看着他们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个欣慰的笑容。
与此同时,于佳佳也在积极推动城市建设领域的变革。
她推动规委出台了《城市基础设施人文责任条例》,明确规定:所有新建项目必须设立“感知前置审查”环节,调阅至少三十年内的群众反馈、工人日志与非正式记录。
这个条例的出台,意味着城市建设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要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郑卫东在宣贯会上,坦言:“过去我们怕担责,所以只信仪器。现在才明白,最准的传感器,一直长在老师傅的手指尖上。”
他的一席话,引起了现场的强烈共鸣。
《城市基础设施人文责任条例》的推行,让整个城市建设领域都为之一震。
那些只注重效率和利润的开商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他们不得不承认,那些被他们忽视的“非正式知识”,才是城市建设的灵魂。
时间飞逝,转眼间就到了年终总结会。
会场上,灯光璀璨,气氛庄重而热烈。
各个部门的负责人轮流上台,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展望未来的展。
轮到吴志强言的时候,他清了清嗓子,缓缓走到台前。
他先是回顾了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然后话锋一转,说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就在这时,会场的大门突然被人推开,一个穿着快递制服的小哥,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
他手里拿着一个包裹,大声喊道:“谁是吴志强?有你的加急件!”
全场顿时一片哗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吴志强的身上。
吴志强皱了皱眉头,心里有些不悦。
“什么东西这么着急?”他心想。
他走到快递小哥面前,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顿时愣住了。
包裹里装着的,竟然是一个……
吴志强懵了,颤抖着双手从包裹里拿出一个u盘,只见u盘上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着几个大字——“人民群众的呼声”。
他心里咯噔一下,一股不祥的预感油然而生。
这年头,实名举报都屡见不鲜,玩匿名举报,背后怕是水更深!
“咳咳,”吴志强干咳两声,试图掩饰自己的慌乱。
“不好意思,各位,可能有人跟我开玩笑。”说着,他就要把u盘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