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也是一个老建筑工人,当年为了赶工期,也曾做过一些“临时替代”的方案。
他突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追责的问题,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责任的担当。
于佳佳趁热打铁,推出了“修补公约”草案。
她提议在所有市政工程合同中增设“人文责任条款”:施工方须承诺查阅并回应项目区域内过往非正式记录(如居民反馈、工人日志、巡检口述),并在竣工文件中专项说明处理情况。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畏。
于佳佳将份“修补公约”样本送至吴志强办公室,封面上印着一行娟秀的小字:“有些窟窿,眼睛看不见,心要记得补。”
吴志强看着那行字,愣住了。
他拿起笔,在草案上认真地批阅起来。
与此同时,赵小满主动申请加入新建保障房项目的质量监督小组。
他穿着崭新的工装,戴着安全帽,站在工地上,显得格外精神。
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些疯狂的建议:在每栋楼的地下室,设置“声音留样桩”。
“咱们预埋一段带编号的金属管,定期录制运维人员巡检时的敲击声、脚步声、对话片段,形成可追溯的‘生命声纹’。”赵小满兴奋地向工友们解释着他的想法。
工友们一开始觉得他脑子瓦特了,但听了他的解释,也觉得挺有道理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玩意儿,就像给楼房做个‘声纹dna’,以后出了问题,一听就知道是哪儿不对劲。”赵小满得意地说。
个“声音留样桩”落成那天,赵小满独自站在寒风中,用父亲的听音锤,一下一下地敲击着金属管。
三短两长的节奏,如同当年夜巡的暗号,在空旷的地下室里回荡着。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父亲的身影,仿佛父亲就在他的身边,和他一起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全。
姚小波也没闲着。
他受到了赵小满的启,开始着手设计“城市感知区块链”原型系统。
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想把那些零散的数据,比如《人心测绘图》、《掌印档案》、《劳动音景》等等,全都上传到区块链上,进行存证,确保不可篡改。
“这样一来,以后谁想搞事情,都没门儿!”姚小波信心满满地说。
他在测试节点接入环卫工上传的扫帚频谱时,意外触了智能合约自动预警——某路段连续三日触感数据异常。
“天哪,什么情况?”姚小波瞪大了眼睛,赶紧查看数据。
经过仔细分析,他现,这段路的扫帚触感明显偏软,而且频率也不对。
“难道是……地下有情况?”姚小波不敢怠慢,立刻把情况上报。
经过排查,果然,这段路面下的地下水管出现了轻微渗漏。
虽然渗漏量不大,但长期下去,肯定会造成路面塌陷。
吴志强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他被姚小波的“城市感知区块链”深深震撼了。
他没想到,这玩意儿竟然真的能现问题,而且还这么精准。
在验收报告上,他郑重地写下:“技术可以迭代,但信任需要传承。”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吴志强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了周卫国,想起了赵小满,想起了姚小波,想起了于佳佳和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