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查组第一天就火力全开,郑卫国带着一帮人,拿着图纸、仪器,挨个老旧小区“扫雷”。
结果不出所料,当年的“临时替代”方案,简直就是埋雷行动。
什么电缆型号不对、绝缘层偷工减料、甚至还有直接拿废电线凑数的,一查一个准,触目惊心!
收工的时候,夕阳西下,周卫国佝偻着腰,默默地从证物袋里掏出那截烧焦的电线。
他用颤抖的手,在标签上写下几个字:“责任人:周卫国。处理方式:终身追责。”写完,他抬头看了看天,仿佛要把这几个字刻进心里。
夜幕降临,城市霓虹闪烁。
“地底人”微信群里,一条语音消息打破了沉寂:“兄弟们……”周卫国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决绝,“活儿还没干完…”
这时,办公室的灯光映照在吴志强的脸上,他眉头紧锁,喃喃自语:“凭记忆追责?这…缺乏法律依据啊。”
吴志强捏着那份《老旧隐患专项排查组》的报告,内心五味杂陈。
他承认,排查结果触目惊心,也佩服郑卫东和周卫国这帮技术人员的专业和责任心。
但他骨子里还是觉得,“凭记忆追责”,这事儿太随意了,缺乏法律依据,容易造成新的问题。
“吴处,喝茶。”小秘书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小心翼翼地放在他桌上。
吴志强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眉头皱得更紧了。
他放下茶杯,叹了口气:“小李啊,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太感性了?”
小李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这些弯弯绕绕不太懂,只是笑着说:“我觉得挺好的呀,说明领导重视民生嘛。”
吴志强摆摆手,没再说什么。
他知道,跟年轻人说这些,他们理解不了。
第二天,规委内部会议。
于佳佳没有和吴志强争辩,她只是示意秦峰播放一段五分钟的短片。
屏幕亮起,老旧的画面带着时间的颗粒感,一下子把在场的人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又略显粗糙的年代。
短片的名字叫做《电线备忘录》。
周卫国略显佝偻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他穿着洗得白的工装,戴着老花镜,对着镜头缓缓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他的声音沙哑而平静,没有过多的渲染,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
“那时候条件苦啊,材料经常短缺,很多时候只能用替代品。我们也知道不安全,就写在备忘录上,想着以后有机会再换。可是……可是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镜头切换,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张张手写的维修票据,还有一些老街坊邻居的采访片段,拼凑出一个个被时间掩盖的真相。
“我记得那时候,老周每天晚上都要去巡线,拿着个听音锤,一下一下地敲,听有没有漏电的声音……”一位老街坊回忆道。
“老周是个好人啊,他把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安危,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另一位老太太抹着眼泪说。
短片的最后,镜头定格在周卫国颤抖的手上,他一笔一划地在标签上写下“责任人:周卫国”几个字。
他的手在颤抖,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画外音响起,于佳佳的声音平静而坚定:“如果我们不认错,下一代怎么学会负责?”
全场寂静。
没有人说话,只有屏幕上闪烁的光芒,映照着一张张若有所思的脸庞。
吴志强默默地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
他感觉自己的眼眶有些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