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只粗糙、黝黑的手,手掌上布满了老茧和伤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劳动的艰辛。
“这只手,修过地,也托住了地。”李素芬的声音,在寂静的会场里回荡。
时间来到两个月后。
市电视台,后期机房。
林穗,市电视台纪录片编导,正盯着屏幕,反复地修改着她的新作品——《修地的人》。
为了这部纪录片,她没日没夜地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采访了无数的人。
她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真实地还原那些为了这座城市默默付出的人的故事。
终于,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修地的人》在市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一路飙升,引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片尾,镜头定格在hoo号笔记翻开的一页,字迹是赵工写给妻子的未寄信:“……如今地里的窟窿补上了,我这张嘴,反倒更不敢提当年。”
画外音是老李的声音:“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都在低头看地。可你们现在抬头看楼的时候,能不能也记得,是谁把地托住的?”
镜头缓缓拉远,最终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市建委迫于舆论压力,宣布将“经验感知数据”纳入工程验收补充条款。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执行细则迟迟不出,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不断。
于佳佳有些着急了。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才是真把式。”于佳佳找到了陈秀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搞一次大的。
“百人夜巡团!”于佳佳兴奋地说道,“咱们组织退休工人、环卫员、维保技师,自愿参与重点路段巡查。他们不拿工资,只求签字留痕。我就不信,这么多人,还堵不住那些蛀虫!”
陈秀兰立刻行动起来,利用社区的资源,很快就组建了一支百人夜巡团。
夜行动,声势浩大。
退休工人拿着手电筒,仔细地巡查着每一条街道;环卫员推着垃圾车,认真地倾听着地面的声音;维保技师带着工具,检查着每一处管道。
他们不拿工资,不图名利,只为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全。
行动结束,郑卫东亲自接收登记表。
他认真地翻阅着每一页,仔细地记录着巡查情况。
突然,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落在最后一页。
那是一页附着着一片干涸的泥渍的登记表,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今日巡北环线,地温正常,无异响。——赵小满代父签。”
郑卫东抬头,看向站在不远处的赵小满,眼神复杂。
“这孩子……”他喃喃自语,声音低不可闻。
登记表上,那片干涸的泥渍,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
于佳佳看着那片泥渍,眼神闪烁,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陈秀兰凑了过来,压低声音问道:“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
于佳佳没有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喂,李馆长吗?我这儿,又有新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