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淡淡一笑,然后,播放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赵工正在一间破旧的锅炉房里,用陶模制罐。
镜头特写了他那布满烫疤的手掌,以及精准的指法。
那双手,就像一件饱经沧桑的艺术品,每一道疤痕,都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这位老工程师,一生经手三百公里管网,”王建国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我们记住了管线坐标,却差点忘了他的名字。”
视频放完,全场一片沉默。
那些原本还想继续“batte”的代表们,都默默地闭上了嘴。
紧接着,陈秀兰,这位环卫工人协会的秘书长,又动了一场“人民战争”。
她联合环卫工协会,联署提案,要求将“扫帚预警贡献”计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落户的加分项。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要知道,环卫工人,那可是最了解城市“脾气”的人。
她们每天起早贪黑,穿梭于大街小巷,对每一块砖、每一条缝,都了如指掌。
听证会上,陈秀兰带着八位“听地人”现身。
这八位大姐,都是环卫战线上的“老兵”,个个身怀绝技。
她们每人手持一把磨短了柄的扫帚,就像古代的侠客,手持宝剑。
一位大姐当场演示:闭眼状态下,凭扫帚触地反弹的力道,准确指出脚下三处窨井盖松动。
这技术,简直比雷达还灵敏!
“我们不是高科技,”她说,“但我们天天跟地打交道,它累不累,我们知道。”
这话说得朴实,却又掷地有声。
那些原本还对环卫工人不屑一顾的人,都露出了敬佩的目光。
于佳佳,这位前无形遗产咨询所的主理人,更是放大招,她联合档案馆的李素芬,推出了“双轨归档制”。
简单来说,就是每项市政工程,除了提交标准的竣工图外,还要另附一份《人心测绘图》。
这份图,可不是普通的地图,它包含施工日志、手感记录、夜巡吟唱频谱,以及居民陶罐反馈。
这感觉,就像给城市做了一次全身spa,从里到外,都得照顾到。
批试点项目交付当日,郑卫东代表建设方,在图卷末尾,庄重地按下了一个沾有混凝土粉末的掌印。
“这不只是签字,”他说,“是认亲。”
这一刻,所有人都明白,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拆旧建新,更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对人心的关怀。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展时,赵工却病倒住院了。
姚小波赶到医院,帮着整理赵工的住所。
在一本破旧的《热力设计手册》夹层里,他现了一张未寄出的信。
信封上的收件人,是赵工已故的妻子。
信中写道:“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不是国家,是你。我总说要去北戴河看你娘,可每次都赶着去查漏水……如今地里的窟窿补上了,我这张嘴,反倒更不敢提当年。”
姚小波看完信,泪水模糊了双眼。
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放入一只新制的陶罐,轻轻地放在了赵工的床头。
夜深了,病房里一片寂静。
赵工躺在床上,呼吸微弱,仿佛随时都会离开这个世界。
突然,他微微睁开眼睛,看着床头的那只陶罐,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北戴河……也好……”他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姚小波接到了于佳佳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