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动介入项目档案管理。”她的声音不大,但却掷地有声。
李素芬是谁?
市档案馆副馆长,一个以严谨着称的女人。
在她的眼里,任何数据都必须精确到小数点后八位,任何细节都不能放过。
她提出的“双轨存证”要求,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每一处注浆点,除了要留存gps坐标和材料配比之外,还必须同步封存一只微型陶片,内刻操作人员姓名、时间,以及一句主观描述。
“此处手感虚。”
“浆液下行顺畅。”
“好像遇到了什么东西。”
技术人员们不解,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李素芬推了推眼镜,淡淡地说道:“等下一代人挖出来时,得知道我们是怎么想的。”
施工日,赵工的身影,悄然出现在了工地上。
他穿着一件洗得白的旧工装,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默默地站在人群中,像一个幽灵。
没有人注意到他,除了于佳佳。
于佳佳快步走到赵工面前,轻声问道:“赵工,您怎么来了?”
赵工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打开帆布包,从里面掏出一袋特殊的黏土。
那是一种颜色黑,质地粗糙的黏土,散着一股淡淡的霉味。
“这是……”于佳佳疑惑地问道。
“灾壤。”赵工的声音沙哑而低沉,“是我早年从各地事故现场采集的,里面混合着泥土、沙石、还有……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说着,他将黏土递给于佳佳,低声说道:“把它揉进第一批注浆材料中,让新泥记住旧铜。”
于佳佳沉默了片刻,没有拒绝。
她知道,赵工的心里,一直都无法释怀当年的事故。
她接过黏土,转头对身边的工人说道:“每批次浆料,都加入微量‘记忆土’,命名为……‘悔改灰’。”
“悔改灰?”
工人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于佳佳的用意。
但很快,他们就明白了。
消息传开后,老工人们纷纷自送来自己珍藏的旧砖粉、废铁屑、甚至是当年事故中留下的残骸。
“补地”的仪式感,迅在工地上蔓延开来。
郑卫东负责现场督导,他每天都泡在工地上,寸步不离。
他是一个务实的技术官僚,信奉数据和标准。
在他看来,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然而,有一天,他却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题。
某段注浆压力曲线,突然出现了异常波动。
“怎么回事?”郑卫东皱着眉头问道。
“不知道,压力忽高忽低,不稳定。”技术人员一脸茫然地回答道。
郑卫东心里一沉
“暂停作业,派人去查!”他毫不犹豫地命令道。
姚小波带着几名听障学生,来到现场。
孩子们手抚管道,仔细感受着地下的震动。
很快,他们就现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