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站在国家职业教育成果展厅中央,聚光灯在她身上跳跃,也照亮了她身后那台略显笨拙,却又熠熠生辉的老式变压器。
那是他们职校,用拆下来的旧银元应急修复的教学用具,此刻却成了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展品。
她微微侧身,看向一旁的互动屏幕,屏幕上飞滚动着“烟火协议”的接入站点——三千零二十一个,遍布全国的基层角落。
屏幕上,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像野草般疯长。
有人用拖拉机的废弃气缸,捣鼓出了简易的氢氧生器,焊花四溅,映红了脸庞;有人把报废的空调压缩机,改造成了微型水处理泵,浑浊的河水,缓缓变得清澈。
她的手指轻轻划过屏幕,一条条鲜活的创造,像跳动的音符。
突然,她停了下来,目光锁定在一个求助帖上,那是来自新疆边陲牧民的请求,他们缺少维护光伏板的专用工具。
她深吸一口气,心中涌起一股冲动。
她转身,走向展台后台,那里是“烟火协议”的控制终端。
她要布一条新的指令,一条可能会引争议的指令。
“开放所有本地权限,允许离线自治。”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系统瞬间弹出一个警告窗口,鲜红的字体触目惊心:“警告!该操作将解除中央控制,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系统崩溃等风险!是否继续?”
林小满的眼神没有丝毫动摇。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楚墨站在布会上的身影,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她的手指毫不犹豫地落在确认键上,输入密码——,正是楚墨第一次公开演讲的日子,也是“烟火协议”诞生的日子。
密码验证通过,系统开始执行指令。
与此同时,远在云南边境小县城,陈默正伏案整理着《锈河》的最终卷。
厚厚的稿件堆满了他的桌面,字里行间,记录着那些被时代遗忘的角落,那些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人们。
一封来自远方的邮件打破了办公室的宁静。
他打开邮件,里面只有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朴实无华的木盒,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着“王建国”三个字。
王建国?
那个甘肃酒泉废弃卫星测控站的守夜人?
陈默心中一动,连忙打开了附件。
附件是一份手写的说明,字迹潦草,但却充满力量:“年地面站最后一次接收外星信号实验,实为测试民用加密通道。”
说明的旁边,附着一段老式的胶片。
陈默连忙联系技术人员,对胶片进行数字化处理。
经过复杂的修复和解码,一段隐藏的信息浮出水面——全国二十八个关键基础设施的坐标,每一个坐标旁边,都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民间自维护记录。
他立刻调出“游牧行动”的地图,将两张地图叠加在一起。
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二十八个关键基础设施,与“游牧行动”中由那些牧民维护的风电基站,竟然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隐形运维网络!
陈默的手微微颤抖,他意识到自己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但他并没有选择公之于众。
他小心翼翼地将胶片原件装回木盒,然后亲自送往国家图书馆,存入了最高级别的保险柜。
在木盒上,他附上了一张字条,只有一句话:“留给需要它的人。”
而在边境小镇的修车铺里,阿杰正对着一台老式的广播呆。
他现,小镇的广播系统开始自动轮播楚墨的演讲,而且是不同版本的!
有普通话的,有方言的,语、语调各异,甚至还混入了一些儿童的歌谣。
他感到非常奇怪,立刻展开调查。
调查的结果让他哭笑不得,原来是小镇上的几位老人,用老式的录音机互相翻录楚墨的演讲,他们觉得楚墨的声音能给人带来希望,所以就自地在小镇上播放。
老人之间的翻录,音质良莠不齐,却无意中形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存储网络,只要有一个广播还在播放,楚墨的声音就不会消失。
阿杰本想介入,统一广播格式,让声音更加清晰。
但他走到镇上的广场,却看到一群孩子正围着广播,跟着哼唱楚墨演讲的内容,稚嫩的声音充满力量。
他忽然明白了,真正的传承,并不在于精确的复制,而在于让生音长出新的根须,在不同的土壤里,以不同的形式继续生长。
他默默地回到修车铺,删除了所有主控程序,只保留了最基础的射模块。
然后在代码的最后一行,他写下了一句注释:“让风决定往哪吹。”
在东北齐齐哈尔的老工业基地,赵振邦正主持着“锈带联盟”的年度大会。
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带来了他们精心准备的礼物:云南的代表带来了一个用藤条编织的电路模型,青海的代表带来了一罐从盐湖提取的锂矿土方,海南的代表带来了一种用珊瑚礁为原料制成的防腐涂料……